“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系列报道
“党建+智慧”双轮驱动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通过微信反映完道路塌方隐患,一会儿村干部就带着挖机来了,半天时间路就通了!”近日,大峪镇东沟村村民周玉忠的烦心事被快速解决。这一幕正是当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面对山区“管理半径大时间长响应难、治理范围广需求多覆盖难、风险点位多成本高防控难”的治理痛点,大峪镇党委锚定“高效能治理”目标,围绕示范区党工委“三联三整合”部署,以“党建+网格+大数据+共富”治理模式为抓手,用智慧党建“一张网”激活基层治理“一盘棋”,让群众诉求有了更高效回应。
筑牢组织根基是破解治理难题的第一步。大峪镇将党组织嵌入治理最前沿,成立由镇党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搭建“镇党委—村党支部—专职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四级联动架构,推动党组织与网格设置深度融合,确保治理指令直达一线。在此基础上,全镇精准划分271个基础网格、5个专属网格,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全覆盖治理格局。
同时,大峪镇还组织常年在家的党员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党员与专职网格员联动发力、身份互嵌、职责共担,形成“每户群众有党员联系,每项工作有党员响应”的共治氛围,让治理力量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
科技赋能则为治理提速装上“加速器”。依托示范区高效能治理指挥平台,大峪镇在“河南济源大美大峪”微信公众号开发“红领大峪”智慧治理专区,设置“反映问题、建言献策、通知公告”3个简易操作模块,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众也能轻松使用。目前,已有7521名党员和群众注册,实现“群众线上提诉求,数据线下跑流程”,大幅减少了群众跑腿次数。
此外,大峪镇还统筹整合公安、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设置的315路摄像头,加装音柱、水位仪、门禁等设备,借助AI算法提升智能监测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在防汛工作中,大峪镇在需要转移的群众家中安装“门禁+摄像头”系统,一旦出现人员返流,系统会自动预警,网格员可第一时间处置,用科技为群众安全筑牢防线。
科学的反馈与决策机制,让治理更具精准性。大峪镇对群众通过智慧平台上报、摄像头智能抓取、上级交办的三类问题进行汇总,按照“党员(兼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村党支部—镇党委”的层级分级办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依托群众评价和平台智能分析,该镇对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量化呈现,让共性问题、阶段性问题数据化,推动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为镇党委制定治理举措提供精准依据。针对未办结的疑难问题,该镇进行归类整合、统一研判、逐个突破,将治理落脚点牢牢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截至目前,通过示范区高效能治理指挥平台和“红领大峪”智慧治理专区,大峪镇已收集各类问题线索387条,成功化解销号286条,化解率达73.9%,12345热线投诉量同比减少13%,基层安全稳定根基持续夯实。下一步,大峪镇将继续优化网格体系、迭代智慧平台功能,完善“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信息化支撑”的工作机制,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全力打造党建引领山区高效能治理的“大峪样板”。(记者 王莉 通讯员 李鑫)
9月10日18时至11日晚,济源迎来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局地暴雨。
2025-09-12“我在这里发展得很好,生意越做越大,孩子也接来上学了。我感到很满足。”9月9日,来自郑州的客商王国力欣喜地说,他在济源经营弹簧及钢丝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业务,之前一直担心孩子上学的问题。相关部门上门送政策,帮助解决了这个难题,让他更坚定了在济源发展的决心、信心。
2025-09-12“终于找到您了,是您救了我父亲!谢谢……”9月8日上午,邵原镇邵原村村民孙长河的子女为河南省烟草公司济源市公司职工赵宪送来锦旗和感谢信,表达谢意。
2025-09-12“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联系,我们真不知道去哪里找她。”9月10日,96岁薛老太太的家属连连向公交驾驶员和公安民警道谢。
2025-09-12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再次受到中央主流媒体关注。9月11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栏目采访,介绍了济源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和经验。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