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悦世界 > 正文

【行进中国 边走边看】风云长护伊犁州 一半如画一半诗

2025-07-09 09:45:1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伊昭公路边的云端天路观景台

伊昭公路边的毡房

伊昭公路边的玛尼堆

伊昭公路风光

八卦城夜景

八卦城中心广场

八卦城街头旅游马车

夏塔古道国家森林公园各种野花盛开

乌孙山上的牧马人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辽阔,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美丽。”只有身临其境,才会切实感受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的长史如诗、风景如画。

  昨天夜宿全国唯一一个市区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伊犁特克斯的八卦城内。从观景台俯瞰,八条主街向八方辐射,将城市分割成八个完美的扇形区域,全城呈八卦形布局。华灯给八卦城勾画了更清晰的轮廓,中心广场的大树上装的两个大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沉浸在乐曲中起舞的人们。

  晚上12点,小城寒风冻人,但夜市依然熙熙攘攘。这个本来区位优势普普通通的小城因为独特的设计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它的设计者也因此垂名于世。城里城外到处凸显着《易经》文化,有人说它最早是丘处机设计的,虽然有点捕风捉影,但《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的线路表明,丘处机西行的确把中原文化撒播到了天山东西。

  和特克斯相邻的昭苏县是汉朝乌孙古国的所在地,名闻世界的天马——汗血宝马即出于此。原本今天要去昭苏看天马浴河表演,但恰逢大雨,我们转向夏塔古道。

  路上,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如金色的地毯一般,大片的紫苏花开得正好,麦田也正绿,黄绿紫一片片交错在雪山之下,雨中犹如彩色画卷。

  伴着溪流,丝绸之路上最险峻、高危的古隘道——夏塔古道到了。

  在阿克苏拜城,我们去它的南端打了卡,今天转到了它的北端。山高谷深,气候极端,刚刚进入古道,雨夹雪劈头盖脸打了下来,饶是穿着薄袄也只能堪堪避寒。山下溪谷鲜花遍地,其间有一片片松树林,小松鼠会下树取食,啄木鸟旁若无人地做无情凿树洞机器……远处的木查尔特冰川在雨雾笼罩中若隐若现——清代那里设有70户专门凿冰梯的人家,因而得名“沙图”(“阶梯”“台阶”的意思”),如今人们给叫成了“夏塔”。山下支着许多帐篷,那是徒步登山感受人间仙境、触摸百年前凿冰人留下凿痕的户外爱好者搭建的营地。

  此去60多公里矗立着格登石碑,也叫“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有了这座丰碑,我们才把伊犁留在了国土板块。有专家推测,这通巨碑就是由1000多名官兵沿着夏塔古道从南疆运来的。

  从景区内往伊犁方向走,一路古乌孙国的遗风犹在:景区的区间车司机还保留着马背民族打招呼的方式,路上相遇会长啸一声;乌孙山的昭苏马场上,牧马人仍在扬鞭策马;沿路高山草甸的毡房里,马奶子、酸奶疙瘩、喷香的肉食……

  车往前开,远山之外更有重山,明明路已到山巅,雪线上的嶙峋白峰仍插云天。夕阳给层层山峦勾上了深深浅浅的金边,云端天路气象万千,其景神笔难描画,诗亦道不出。

  险峰过处豁然开朗,地天相接融为一体,给人以远方有海洋的错觉,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辖区到了——原活动于东北的锡伯族部分军民清初被调遣于此屯垦戍边,由此他乡成故乡。

  前两天给我留言的一个姐姐说,她的父亲闫政文随军南下后以书记监委的身份带着全家人和湖北新洲县的乡亲来察布查尔垦边,编入第四师六十八团。无论干部还是群众,大家一起住临时挖的地窝子,在冰天雪地里吃混着用玉米棒子芯磨成粉的干饼。当时这里是一望无边的芦苇荡,他们把芦苇根挖出来,排干水开荒,硬生生把湿地变成了盐碱地,又把盐碱地变成了万亩良田。

  踏上伊犁州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景区,不管是城镇还是山道,目之所及,都是欢声笑语的游客、安居乐业的百姓和香味弥漫的人间烟火。穿越千年,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下,才有了风云护佑的大美伊犁。(文/图 记者 卫建波 闫雅琴 通讯员 卫雨桐 7月7日发于新疆伊犁伊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