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疾控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2024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1岁
关注济源网微信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王美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也得到持续改善。据统计,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1岁,有8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雷海潮介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20年的23.2%提升到2024年的31.9%。国家面向居民提供15种疾病的免疫预防接种服务,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或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雷海潮介绍,我国持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服务可及性、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据监测,东中西部千人口医疗资源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过去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协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到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已经达到109万所,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断扩增,到去年年底已达到1578万人,这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雷海潮说,我国大量开展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很多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不用多住院完成手术治疗,极大方便了患者,也提升了效率。
雷海潮表示,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进一步彰显。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基本医保覆盖居民的人数保持在13亿以上,稳定在95%左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一些重点省份和边远地区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和组团式帮扶,特别是对西藏、新疆和青海,通过组团式帮扶,当地服务能力有了明显跃升。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医疗巡回服务,这已经成为一项卫生服务的制度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高水平三级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成立了82支国家巡回医疗队,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另外,省级巡回医疗服务队伍也已经组建并将开展有关服务活动。“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巡回医疗服务覆盖所有的资源薄弱县,让老百姓尽可能就近得到质量水平相对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雷海潮说。
据了解,我国已经坚持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援外医疗工作60多年,累计向77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受到受援国高度评价和良好赞誉,先后有2000多人次获得受援国的国家级荣誉奖励,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