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河南日报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济源作为一座工业旅游城市,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战伟:非常感谢你对济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刚才我已经讲到,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王屋太行南麓,自然资源丰富;济水黄河之畔,生态环境优良。这是大自然、老祖宗留给我们济源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潜力所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加强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建设又富又美济源,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点、展示新时代济源良好城市形象的发力点,让绿色成为济源的永久靓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河南考察调研,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一是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行动,有效治理扬尘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真正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乡村河道治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5个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维持在90%以上。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深入落实“土十条”,对环境污染土地全部实现非粮非饲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高水平发展绿色产业。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济源作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我们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方向,加快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切实把煤炭消费占比降下来,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减排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特别是在有色金属产业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了1条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主链、8条辅链,吃干榨净工业三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三是高质量加强生态保护。我们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黄楝树原始森林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着力构建沿黄、沿太行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进森林济源建设,城区59处7097亩空闲地进行生态修复、植绿造林,完成太行山裸露地荒山绿化10余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济源推进困难地造林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四水同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优化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努力让河流、湖泊恢复鱼翔浅底、蛙声一片的良好自然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期间,专门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中华民族治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济源境内黄河58公里,有举世闻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还有黄河中下流的重要支流沁河和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河口村水库。做好黄河生态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济源责无旁贷。我们将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保护黄河水生态、水环境,从根本上为黄河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推进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配套工程建设,促进黄河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济源的黄河故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让太行王屋青山常在,让黄河沁河碧水常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济源。谢谢!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