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工伤预防·同安共防”系列报道】“技能之光”照亮就业路 高技能人才“破壁”成长

2025-11-04 10:0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一技在身,一生无忧。近年来,在济源示范区,一场以“技能”为名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无数劳动者的命运,也为这座工业之城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生产车间到实训基地,从竞赛赛场到政策研究室,一条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路径正被不断打通拓宽。如今,“技能河南”的建设浪潮,正让“技能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也让“济源工匠”的品牌愈发闪亮。

  技能培训“加速度”

  一技之长点亮就业路

  日前,清晨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电工专业的学员李强在全神贯注地进行电路接线实操训练。汗水与专注,是他通往更好生活的“通行证”。“以前找工作,总卡在‘没技能’上,现在政府组织培训,我考取了电工证,持证上岗,月薪比过去高了2000多元!”李强的笑容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在济源,像李强这样通过“技能河南”建设改变人生的劳动者已有数万人。2024年,示范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57万人,高技能人才1.24万人,各项指标均完成省定任务。这背后,是一套“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四位一体精准培训模式在高效运转。从电工、焊工到康养照护、无人机操控,培训内容紧贴市场急需的紧缺工种,构建起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协同发力的立体化培训体系,真正让“一技之长”成为劳动者安身立命的“硬实力”。

  校企融合育英才

  产教协同强根基

  近日,在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里,30名来自济源技师学院的“新型学徒”围着老师傅,学习数控机床的精密操作。“这里是‘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边学理论边实践,结业就能顶岗,目标明确,成长也快。”学徒王磊对“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模式深感认同。

  这种“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融合场景,已成为济源产教协同育人的生动缩影。示范区人社局锚定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和职工培训中心。目前,已指导济钢、金马、豫光、金利、特钢五家企业成立了产教融合的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每年可培训企业职工1万余人次;组织技工院校与双汇、金马、济世药业等企业合作培训“新型学徒”,培养技能人才220余人。同时,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培训取证1.05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达6500人,为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竞赛搭台展风采

  技能人才竞风流

  在今年示范区举办的第三届花馍技能大赛现场,面点师傅们巧手翻飞,揉、捏、刻、划,顷刻间,一个个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花馍便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艺,还开阔了眼界,我特别高兴!”选手刘师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技能竞赛,正成为济源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展示价值的广阔舞台。示范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选拔、培养和激励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强能。2024年以来,济源代表队共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15次,累计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等共计36个奖项,充分展现了济源技能人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

  制度创新破瓶颈

  高技能人才“天花板”被打破

  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金其福胸前的“特级技师”工牌格外醒目。“以前总觉得干技工到顶就是个高级技师,现在好了,‘新八级工’制度给我们打开了新天地,干得好能评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金其福的话充满了职业的荣誉感和奔头。

  金其福口中的“新八级工”制度,是在传统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向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彻底打破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2024年,中原特钢成为济源首家具有特级技师评聘资格的企业,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待遇。这一制度的创新,切实增强了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目前,济源人社部门正大力推动该制度在豫光金铅、万洋冶炼等龙头企业中率先试点,围绕重点产业培育更多产业急需的“工匠尖兵”,让技能人才真正成为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普惠性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从火花四溅的技能竞赛擂台,到打破职业“天花板”的“新八级工”制度创新,示范区正以系统性的战略布局,擘画着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壮丽画卷。一条以技能人才为引擎、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济源路径”,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记者 任蕊蕊 通讯员 刘欣东)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