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丰收的小麦,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2022-06-29 10:5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厉害了,伙计们,我1亩地竟然打了1460斤!”

  济源市林丰家庭农场主苏明坤没想到,麦收时自己这句“出圈”的话,竟成为许多“粮粉”甜蜜的回忆。往年济源每亩小麦收成1300多斤已不算低,苏明坤没料到自家农场的产量比往年还要高100多斤,兴奋至今还洋溢在脸上。

  与苏明坤一样,许多农民在麦收大忙之后,正品尝丰收的喜悦。来自济源农业部门的消息,今年济源小麦丰收已成定局。那么,丰收之后的小麦,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又能给辛苦的种粮人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丰收到手 产量高在哪里

  与全省其他地方一样,济源去年遭遇洪涝灾害,小麦播种时间大面积推迟,春节过后天气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让人心里摸不着底。

  多亏人努力、天帮忙!济源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潘进军认为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去年济源的小麦普遍晚播,少则十几天,多则近两个月,要实现稳产高产比较困难,而且还要经受多重考验。

  苏明坤承包的910亩耕地,受地势墒情的影响,最迟到去年12月底才种上麦子。他种植的全部是“种子田”,订单来自沁阳一家种子公司,一位合作多年的伙伴。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苏明坤父子俩通过增加小麦的播种量,利用良种良法确保小麦的正常播种和生长。后期管理同样重要:因地制宜、分片分块、细化监管,尤其在小麦灌浆时,恰逢天气持续晴好,很适合扬花授粉,政府这时免费为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加上病虫害的科学防治,麦子长势喜人。5月底,沉甸甸的麦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好种多打粮。在位于梨林镇永太村的家庭农场,苏明坤告诉记者,今年农场小麦收获100多万斤,比去年增加10万余斤,除去生产成本,少说也要增收几十万元。但是他目前并没有出售小麦的打算,等过段时间市场价出来后,待价而沽。

  好收成,自然期待小麦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从目前行情来看,如按包衣种子出售的话,每斤价格至少也在两块五左右,还有可能更高。”苏明坤从父辈那里学会了精打细算,每一个环节都算得仔细。对于苏明坤这样的“新农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丰收的含金量,所以生产优质高产小麦是最终目标。

  藏粮于技 “种子田”何以成为稳产高效试金石

  品尝丰收喜悦的,不只是种植户,还有种子商。

  6月10日,在永太村中心广场,济源市滋润桑田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牛润芝正指挥着往货车上装运刚刚收获的小麦良种。眼前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麦子,满目金黄,老牛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信手抓起一把,掂了掂,用手在掌心轻轻一拨说:“你看,今年的小麦,籽饱粒满,品质又好,产量又高,谁看了都喜欢。”

  负责繁育种子的是永太村村民李竹梅。她与儿子承包了村里的300亩地,地里收获的正是被科技部部长点赞的“百农207”,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按今年的品相,价格是否应该再高一些?”李竹梅说。

  “少说每斤也要高上两分钱。”牛润芝的话让李竹梅吃了颗“定心丸”。

  夺得优质高产,好品种固然重要,但是科技种粮、学会统筹,收成会更高一筹。

  对济源市丰园家庭农场主冯卫峰来说,心中还藏着些遗憾。遗憾来自部分地块去年小麦下种少播种迟,导致没有达到亩均穗数,产量难免会有些损失。

  即便如此,并没有妨碍好收成如约而至。冯卫峰种植的2000多亩“周麦36”,单产最高1300多斤,平均亩产比去年高出80斤,达到1100多斤,最终结算每斤小麦的价格可能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再加0.15元。冯卫峰粗略估算,今年会增收40万元左右。

  市场是检验丰收的一把尺子,优质麦、“种子田”已成为济源夺取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试金石。近年,济源“种子田”面积不断增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成为培育农田稳产高产的增长点,今年小麦制种田最高单产达1400斤,亩均增收约100元。

  来自济源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济源小麦种植面积32.7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有12.7万亩,占比近40%,其中订单主要来自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全部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实现了产销加一体化。截至6月13日,济源优质专用小麦已完成收购4.5万吨,收购价格中,普通小麦1.53元/斤、优质专用小麦种子1.62元/斤、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1.58元/斤。

  点种成“金” 应考季怎样考出好成绩

  从麦梢泛黄到种子收获,济源小麦育种“土专家”王财秀在自己的育种田里来回走过不下千遍。在他的眼里,每一株麦子就像自己的孩子,都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他将收获季称为应考季,因为最后要看哪些小麦能考出优质高产高效的好成绩,脱颖而出。

  “目前正在脱粒,培育结果很快就会出来。”每年此时都是王财秀最期待的时候,今年他的小麦育种基地传出的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百农1316”通过国审、组合测产较往年又有新突破、外地合作伙伴前来考察合作……他忙得不亦乐乎。

  郑州商都种业公司冯经理每年麦收前都要来田里仔细查看测产,决定哪些品系组合更宜合作开发推广,为高产高效种植打好基础。对王财秀这位70多岁的育种人来说,育种田育出来的不只是种子,也是“金子”。

  当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种田远不再是简单的力气活,需要科技助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中试基地、育种田、科研田如雨后春笋竞相涌出,为济源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6月12日,拥有150余亩中试基地的种植大户宋之洲收完试验田里的小麦,顾不上歇息,就带领工人播种玉米,为下一季育种做准备。种子之间的距离都是测算过的,身边的技术顾问宣丙坤不时弯下腰认真指导,有时甚至用脚用手一尺一寸去量。宋之洲说:“他们这样做就是为育种单位做好品种的鉴定、筛选提供重要依据,选育出更加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让农民种好粮、多打粮!”

  临近中午,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一阵微风吹过,宋之洲感到一丝颇有些奢侈的爽意,好似甜到了心头,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记者 付卫东)


责任编辑:陈亚楠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