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杜八联革命根据地:黄河岸边 红色丰碑永不朽

2019-08-26 09:2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黄河北岸,济源市坡头镇境内,一条山路,弯弯绕绕,一头连着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一头连着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石雷、手榴弹、鸟枪、土枪、榆木炮,都是留庄民兵在自己的兵工厂制造的。这些自制武器,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战斗精神和智慧。”近日,在位于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的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内,讲解员向游客讲述这里陈列的兵器背后的故事。

  红色故事在黄河岸边上演

  1937年11月,面对豫北即将沦陷的严峻形势,共产党员杨伯笙、史向生在黄河岸边的杜八联地区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形成了稳固的敌后抗战“小苏区”。杜八联人民联防对敌,先后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上百次,不仅有力地维护了黄河南北地下交通线的畅通,还为八路军主力成建制地输送了大批兵员和枪支。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斗争中,杜八联人民建炮厂、造石雷、打鬼子、除汉奸,护送大军南下、实行联防联战、誓死保家卫国。这里被太岳区誉为“攻不垮的河防堡垒”,先后有5批、1200余人(枪)成建制地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他们首创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并称为中国民兵三大传统战法;护航用的木船、葫芦舟等文物,至今仍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作为杜八联联防抗敌的前哨和桥头堡,留庄人民在抗日战争及以后的解放战争中英勇斗争,多次打败日伪和国民党的进犯,成为杜八联地区革命斗争的杰出代表。

  留庄英雄民兵营前身是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第九中队。这支屡建功勋的队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400多次,打死打伤敌人320多人,活捉敌人22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570多件,烧毁国民党军飞机两架,打败日伪和国民党军无数次进犯,有力支援了陈谢兵团强渡黄河、逐鹿中原的解放战争,涌现出薛平华、李传玉等一大批著名的民兵英雄。

  “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提起留庄英雄民兵营,就不得不说留庄的水上葫芦队,以及葫芦队引渡陈谢大军过黄河的故事。

  1947年8月,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兵团挺进中原,要在这里强渡黄河。1947年8月22日晚,大雨倾盆,黄河暴涨,掀起浊浪。杜八联联防指挥员、留庄民兵轮战连连长薛平华向大军司令部主动请缨:我们地理熟,水性好,护送大军渡黄河!1947年8月23日凌晨,由薛平华率领的几十名葫芦队队员,腰系葫芦、荷枪实弹,跳入黄河水中,直抵对岸,很快炸毁了敌人的碉堡;民兵船工前赴后继,为部队撑船。经过济源5万人民与10万大军连续4个昼夜的顽强奋战,1947年8月26日,陈谢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30 公里的防线,顺利渡过黄河天堑,挺进中原,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英雄的土地,传承着英雄的精神。

  初秋时节,朝霞映照,群山环抱中,位于坡头镇泰山村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格外耀眼。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00余平方米,分为黄河怒吼、众志成城、河防堡垒等6个部分,采用沙盘、景观、影像、浮雕、实物等多种展出形式,展品有500余件。各种展品以清晰的轮廓、翔实的内容、血与火的史实,全面展示了当年黄河沿岸百姓奋起、不畏强敌、救亡图存的英雄气概。

  在留庄村中央,坐落着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馆前两棵高大挺拔的雪松,犹如两名战士分列两侧,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始建于1963年的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和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一样,已成为济源及周边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河防堡垒”的力量源泉。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留庄党支部都要组织党员干部和民兵在这里上党课、讲党史,老党员传新党员,老民兵传新民兵,老干部带新干部。在老一辈的带动下,红色薪火相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留庄人。

  红色土地孕育发展动力

  穿过历史的硝烟,这片红色土地,如今处处换了模样。

  泰山村的河清渡口是皮(定均)徐(子荣)抗日先遣支队渡过黄河的遗址。1944年秋,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出精干部队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根据地。同年9月21日晚,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太行区抽调两个团组成由皮定均任司令员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水上葫芦队队员的配合下,从泰山村一带的河清、蓼坞渡口安全渡过黄河,开赴豫西。

  斗转星移,现在的河清渡河码头已发展为一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经过重修的亭台,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周围江水环抱,景色怡人。游客乘坐汽艇,便可以饱览两岸风光,感受搏浪刺激,领略黄河神韵。

  通过挖掘整理红色文化,泰山村规划形成了杜八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泰山庙、革命陵园、杜八联雕塑广场、泰山码头等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以“滨水人文生态创意休闲区”为目标,建成了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泰山千亩生态观光园,年产业综合效益5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接待项目,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名气和人气。

  泰山村是坡头镇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坡头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为抓手,主动作为、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加快乡村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康养、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红色生态旅游区。

  坡头,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同心,打拼出一番新的天地。这里产业兴旺,新农村快速发展,村民过上了红火的日子;这里结构在调整、产业在升级、动能在转换。在这里,英雄的壮歌、发展的旋律已成为最美的声音……(本报记者 杜婷婷)

责任编辑:何岛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