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腰问果

关注济源网微信
编者按:
史家腰,一个隐没于王屋山深处的小山村,全村仅有186户人家。村子虽小,可名气一点也不小。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史家腰苹果,闻名遐迩。全村锚定山区特色林果产业,一走就是六十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奔上共富路。
如今,田还是那些田,园还是那些园,果已不是当初那些果。
霜降过后,趁着天气晴朗,邵原镇史家腰村果农王应林守着果园,希望让果子在枝头再多挂几天,增糖上色,品相更优,不负一年的辛劳。王应林家的果园正处在村口,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伸出脸庞,似与行人热情地打着招呼。在王应林眼中,它们个个像待嫁的俊姑娘。交谈中,他随手便摘下几个苹果,请记者品尝。
酥脆的口感、酣畅的汁液、透心的香甜,陶醉的不只是记者的味觉。王应林每天都接到来自不同地方的电话,园内的苹果早被订购一空。
史家腰是济源最早一批开发林果的山村。“现在我们村里的果树可谓老中青结合,树龄最长的有60多年,最短的这两年才种上。每个果园都有一个故事。”王应林的话语里意味深长。
一问:苹果香何以飘过六十载
70岁的李培科,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60年代,村林业队就在后山开始培植第一批果树,那时的品种不算多、产量也不算高,但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却是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如豫剧《朝阳沟》中唱的那样。

对李培科来说,1982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正好儿子出生,他在自家田里种下第一批苹果树。如今,儿子早已成家,做了一名教师。那些果树在老李的精心侍弄下,年年也结出甜蜜硕果。
时间来到1994年,邵原镇规模发展林果产业,面积近万亩。“站在山岭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果树。”李培科对此记忆深刻。春去秋来,每个山村飘荡着苹果香,那是一种丰收的味道。
村民王素娥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果树的。“起初并没有当成事情去做,任其生长,苹果熟了就挑到镇上去卖!”“有时卖不完的,回来路上趁没人注意,就偷偷倒在路旁的河沟里。”说到这里,王素娥不由得掩嘴笑了起来。
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此后不久,砍树成为许多村果农的唯一选择。史家腰村也有人不假思索地跟上这股风。
但是李培科等一批果农始终坚信“好品种才能产出好果子”。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瞄准“优化品种、提升果质、创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最终逆袭成功。树非但没砍,苹果价格反而更高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世纪之交,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实施,为林果业崛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4年,史家腰村535亩田地全部种上了果树,成为济源唯一的林果专业村。
不安分的山里人并未就此止步。2012年,在济源农科院的科技引领下,史家腰村的苹果、鲜桃、李子等林果产业的性能向着现代化农业提档升级,尝试发展富硒鲜果。“功能性水果”一词从此走进这个小山村,并获得果农们一致认可。果品营养价值提高了,内涵也增加了厚度。接下来每年举办的富硒苹果采摘节,更是把山村的人气拉满。
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
临近中午,在王应林果园里,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看着果园里的110棵苹果树,他有些欢喜有些愁:一是更新后的果树能否如期生产更多高品质的果子,二是如何让每位来客都能吃到名副其实的史家腰苹果!
二问:果园的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
果农的四季都是忙碌的。这不,刚收完果子,王应林、王素娥与其他果农们一道,登上外出考察的专车,再取“新经”。这是今年夏天济源农业农村局在村里举办的果树栽培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延续。
7月13日至22日,来自全镇的60名果农济济一堂,在培训班上听得津津有味。距离上次专家进村授课已过去了4年,大家早就盼着开班了。
每个学员都带着问题而来:“哪些更有销售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果树适合咱村种植?”“突遇极端天气时,该采取什么措施?”“林果保鲜的最新方法有哪些?”……
课堂上,每个学员从老师讲授中寻找着自己的答案。课下,史家腰村的果农争抢着把专家带到自家园里,实地把脉问诊,甚至都错过了午饭时间。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负责此次培训的济源示范区绿色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吕杰特意组织一场趣味运动会,缓解一下紧张气氛。
“对史家腰人来说什么最重要?第一是技术,第二还是技术!”史家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小卫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位置偏僻,林果产业竞争又很激烈,不谋求高质量发展,最终淘汰的只会是自己!”
压力也是动力。史家腰村每个人都在与技能赛跑!
王世平一大早就在自家农资店里整理肥料,盘算着施哪些高效有机肥,才能让果树来年更有精神。毕业后,王世平先后在济源市林业局、邵原镇政府工作,1997年辞职回村后,他就把自家果园当作试验田,一门心思钻研果树栽培技术,手把手服务乡亲,被授予“河南省乡土林果专家”称号。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今年9月还专程赶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参加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只为掌握更前沿的种植技术。

冬日的暖阳洒在王应林家的果园里,果树下茂盛的鼠茅草像一层厚厚的地毯。“这可不是普通的草!”王应林自豪地说:“每年7月中旬,鼠茅草枯死后,经过雨水浸泡,能转化为大量有机质,成为果树最需要的上等肥料。”
这是王应林从济源农科院学习的新技术,试种第二年就显现出惊人效果——既实用高效、增产环保,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引得周边果农纷纷前来取经。
新技术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近年来,王应林家的苹果售卖始终供不应求。
三问:共富之路该怎么走
仅有百余户的史家腰村,村民收入却相当可观。据李小卫介绍,去年全村仅果园增收就有700多万元。如今村里95%的家庭拥有轿车,186户村民在城区购置了130多套住房。
这些跃动的增收数字,如同一个个欢快的音符,奏响了山村的幸福乐章,更赋予了史家腰人向高质量发展攀登的底气与力量。
一把剪刀、一棵果树、一身技能,就搭起史家腰村干事创业的舞台。全村果农都有一套管理果树的“真把式”,靠着技能,走南闯北。
11月24日,天刚蒙蒙亮,李培科就来到果园为苹果树松土施肥,一直忙碌到夜幕低垂。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格外繁忙——过不了几天,他就要收拾行装,应邀前往三门峡、洛阳、运城等地的果园进行技术指导,这一忙就要持续到来年3月。
王素娥是史家腰村的闺女,也是村里的媳妇,年轻时便练就了一身过硬技术。她不仅把自家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担任村林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领村里妇女到周边村镇、河南花语季富硒鲜桃基地进行技术交流。通过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她们既交流了技艺,又增加了收入。2022年,王素娥被评为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如今在史家腰村,村帮村、户带户、媳妇传媳妇已蔚然成风,农闲时节的果园成了果农技能培训的天然课堂。
随着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史家腰村的果树种植面积已增至1000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村水果销量预计将突破1000万斤,净收入800余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技能输出为村里带来的额外收入正在逐年增长。
然而,史家腰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们总感觉这片果园里还蕴藏着无限潜能。
望着陪伴自己43年的果树,李培科深情地说:“它们就像老伙计儿,你对它好,它对你也好。”这份深厚的情感,让他始终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激情。
果农李刘明家的果树正值更新期,闲不住的他抓住时机,承包了邻村崔家庄的3亩果园。为了照看两片相连的果园,他索性吃住在果园,从疏花疏果到剪枝施肥,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时间。虽然68岁的年龄让他无法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但他坚持通过手机学习最新的果树管理技术。看着新植的果树已开始挂果,承包期也即将届满,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家果园的升级改造。
与其他村庄一样,史家腰村的果农大都在50岁以上。“将来果农的年龄都大了,谁来接替他们经营?”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小卫坦然面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干下去,即便将来人手少了,我们会将果园集体转包给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爱果树的人!”
林果强村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截至记者发稿时,王应林、王素娥等人仍在考察学习的路上。此行让他们深感震撼:原来一个苹果可以卖到10元,还能走出国门;很多地方的林果产业已搭上智慧农业的快车,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品牌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一个个普通的苹果正在被推向高端市场……对史家腰人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摘下属于他们自己的“金苹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这片充满希望的果园里,新的故事正在酝酿,更精彩的篇章等待书写。(记者 付卫东 秦磊磊 毕晓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