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雨初歇,寒意渐浓,汉魏故城此刻仿佛笼罩了一层薄雾轻纱,将这片承载过四世王朝五十余位帝王兴衰的土地,晕染得如诗似梦。
汉魏遗址,曾为帝都,故城深处,繁华不再。我们金融作协一行,踩着浸润历史尘埃的阡陌,应邀踏入这片沉寂千年的土地,缓缓融入“铜驼荆棘”的苍茫画卷,有幸与魏晋风流隔空相会。我们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一窥昔日帝都的赫赫雄风。
秋风拂过夯土残垣,指尖似触到春秋的风、两汉的月。洛阳这片厚土,果真不负“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盛誉。
魏进京先生已在此等候。这位清癯的老者,是洛阳知名文史专家,一位将工作室与灵魂都安在皇城脚下的“故城人”。顺着他指尖所指,那道赫赫有名的汉魏故城城墙便映入眼帘——全然没有我想象中那般巍峨雄峻。它并非规整巨砖垒砌,而是一道巨大绵长的土垣,如巨龙脊梁般默然匍匐于大地。雨水将其浸得透湿,赭褐色的墙体斑斑驳驳,满是岁月啃噬的痕迹。
汉魏故城,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王朝的都城。五百余年间,它稳居天下政治与文化的核心:光武帝刘秀于此中兴汉室,魏文帝曹丕在此开创曹魏基业,北魏孝文帝更从这里启程,推行影响深远的汉化改革。无数政令由此发出,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激扬文字。它见过万国来朝的鼎盛,也历过战火纷飞的动荡,恰似一部立体的史书,将王朝兴衰荣辱一一镌刻。
漫步寻幽,信步访古。踏着木栏栈道上秋雨的湿润,每一步都似在叩响历史的门环。远处残存的夯土城墙,在绿意包裹中若隐若现,恍若《诗经》“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俊美画卷。秋雨冲洗过的草木,翠得透亮,深吸一口,满是泥土与草木的清芬。这般澄澈,竟让人想起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只是故城的秋,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少了几分江南的婉约。
沿栈道缓步登城,极目远眺,不同色块的农田交织成天然织锦,在烟雨中绵延伸向远方。一丛紫叶李如胭脂点染,为苍古的故城添了几分灵动。虽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景致,却有天地间的空蒙静谧,无声勾勒着千年前的田园诗画。
城墙一侧有一个巨大豁口,似土龙身上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这原是百姓耕种踏出的便道,如今被文物局留存作展厅,特意切出的断面,让千年时光清晰显形。“看,这就是国家文物局特批的‘城墙全书’。”魏先生指着剖面,声音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这并非单调的土墙,而是层次分明的“地质编年史”。夯土层层叠叠,如摊开的线装古籍。魏先生轻指墙基浅松的土层:“这是东周的,王子朝之乱时仓促迁都,连筑城的土都来不及夯实。”望着粗糙的土壁,恍惚看见两千五百年前的烟尘——老子身为“守藏室之史”,曾立于此地,望着同室操戈的烽火,吟出“大道废,有仁义”的悲凉与叹息。
目光上移,秦汉夯土紧实如铁,藏着天下初定的雄浑——李斯之子曾守此三川郡,吕不韦长眠左近,刘邦盘桓后却西向长安,只留一段短暂的帝都之梦。再往上,汉魏土层硬如岩石,凝结着三百余载帝都的雄浑气象。班固笔下“增周旧,修洛邑”的盛景,仿佛就在眼前。
恰如哈耶克所言:“人流往哪去,哪里就有文明。”彼时的洛阳,是真正的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西域的胡商、草原的骏马、天竺的僧侣、江南的稻米,都在这座六十万人口的城中交汇融合。文明的活水,在此激荡出最绚烂的浪花。
我驻足良久,思绪万千:再坚固的城墙,也挡不住时间的洪流。永嘉之乱中五胡的铁骑,河阴之变里尔朱荣的屠刀……繁华如绮梦,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悄然破碎,只留这断面诉说着无尽苍凉。此刻,我们早已不是历史的看客,而是隔着时光,与那筑城人、守城人,共仰一片蓝天。
归途在即,纸短情长。天空又飘起潇潇秋雨,洗去了历史的尘埃,却洗不去砖瓦草木间的岁月印记。正如杜牧所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故城的烟雨,锁着千秋兴亡,藏着一脉相承的文明回响。
回望朦胧中渐行渐远的汉魏故城,宛如一本被秋雨打湿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历史的诗行,待世人于烟雨中细细品读。(张长华)
推荐阅读11月10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主持召开数字(智)城市建设专题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数字(智)化发展趋势,抢抓时代机遇,明确目标定位,高水平推进数字(智)城市建设,为在“两高四着力”上走在前、作示范注入强劲动能。
2025-11-1111月11日,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秦保建主持召开示范区管委会党组(扩大)会议暨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相关工作事项。
2025-11-1211月11日,记者从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济源耕地面积实现连续四年稳步增长。2024年,全区耕地面积突破50万亩,较2020年净增1.67万亩,为区域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11-12为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作用,实现城乡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日前,示范区出台《济源示范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运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