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多维发力”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注济源网微信
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其效率与公平是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近年来,示范区直面传统政府采购流程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以全流程电子化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流程再造、数字赋能、企业扶持三大维度打出改革“组合拳”,构建“三维一体”改革体系,系统破解政府采购深层次矛盾,成功打造“数字赋能+机制重塑”的政府采购新模式,实现从“人工跑腿”到“数据跑路”、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再造流程,压缩办事时限创新高效能监督管理。在流程优化上实施革命性再造,创新性整合传统分散流程,推行“五事一日”工作法,即在评标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内同步完成确定采购结果、发出中标通知书、发布结果公告、在线签订合同、合同备案登记等五项关键环节。通过并联协同方式替代串联流转审批,项目平均签约周期由15天压缩至1天。同时,推行采购文件“自查+复查”“线上+线下”双轨审查机制,已累计完成935个项目的文件审查,以文件“高质量”保障流程“高效率”;创新《政府采购合同签订提示函》制度,实现事前预警督办,有效保障流程高效运行。
数字赋能,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流转与智能评审。创新“暗标盲评+远程异地”评审模式,通过电子化技术实现投标单位信息隐藏与乱序,评审专家在不知晓投标人信息的情况下对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进行“暗标”评审,最大限度减少主观因素干扰;同时借助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评审专家在不同地点开展远程协同独立评审,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专家资源共享。实现采购人、投标人、评审专家的空间物理隔离,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交易透明度,有力保障评标公平公正。2025年以来,133个政府采购项目均采用“双盲”评审,有效破解“熟面孔”“老关系”等问题,对预防人情腐败、围标串标等形成天然阻碍,显著提升评审公正性,济源域外企业中标规模突破50%。
精准发力,定向开展中小微企业优惠扶持。打造专属通道保障企业权益,划定中小企业专属竞争领域,对200万元以下货物服务、4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全部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对超过此标准的项目,刚性预留40%以上份额给中小企业,其中小微企业占比不低于60%。2024年以来释放采购规模超6亿元。价格折扣赋能评审优惠政策,实施“双重价格扣除”机制,对小微企业报价给予10%~20%的评审优惠,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联合体投标享受4%~6%价格扣除。政策实施后中小微企业合同授予占比突破90%。融资支付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深化“政采贷”线上融资平台运用,企业凭中标合同可快速获得贷款,累计为7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101笔,总金额突破2亿元。同时,还建立资金支付预警机制,针对中小微企业预付款比例原则上提高至50%,对拖欠行为实时督办,保障企业资金回笼效率。
改革无止境,发展无穷期。谈及今后工作思路,示范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济源将立足市场主体感受,把企业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的重要标准,积极主动作为,在推动采购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方面再发力,持续提高营商环境改革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