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济源两会】高标一流 奋勇争先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源篇章
关注济源网微信
在3月26日举行的济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济源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秦保建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探索全域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
生产总值增长5.3%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1:1
1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57个“三个一批”项目投产达效,18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102.8%;
争取各类资金44.2亿元,支持项目63个;
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6.4亿元;
接待游客125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5亿元;
进出口总值456.7亿元、增长20.7%,均居全省第2位;
人民币贷款增长16.59%,居全省第1位;
供应土地5436亩,盘活土地3694亩;
新登记市场主体1.3万家,新增“四上”企业151家。
2 产业转型创新突破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254.6亿元;
低空经济示范基地揭牌;
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9%、26.1%、11.1%;
“十百千”企业增长面45%,豫光、金利、万洋、济钢分别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4%,居全省第2位;
经开区迈入全省千亿级开发区行列。
3 乡村振兴有力有效
粮食总产5.02亿斤;
新增蔬菜制种面积1万亩;
打造休闲旅游村庄20个;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99.5%,生活污水治理率63.1%;
新改建农村公路和安防工程180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县);
共同富裕水平居全省第2位;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1位。
4 产城融合提质增效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
焦济洛平高铁初设获批,济源东站场站设计三台七线;
东区建设全面铺开;
建成特色商业街区5个;
宣化街等11条超期服役道路改造完成;
新建中礼街等6条“微循环”支路;
更新改造老旧管网53公里;
新建10个口袋(社区)公园、563个充电桩;
35个老旧小区改造、6个保障房项目加快推进;
11个保交房项目顺利交付。
5 改革开放深化拓展
置换贷款16.35亿元,平均利率下降2%;
率先在全省同步实现“交地即交证、交验即交证、交房即交证”;
化解10个小区1015套房屋、9家企业28栋房产登记难题;
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清零、10万元以上村占比84.8%;
到位省外资金285.1亿元、增长5.3%;
签约项目196个,与10余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减税降费及退税19.96亿元
6 污染防治攻坚破难
实施节能降碳项目55个,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
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1家;
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完成造林2.6万亩;
修复治理废弃矿山25处1900亩;
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达标率100%。
7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
公办园在园幼儿超过50%;
本科上线率74.8%,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
建成老年助餐点88个,“供销社+食堂”模式全省推广;
建成专门学校第七中学;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总目标总要求,坚持高标一流、奋勇争先,聚焦全域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注重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贡献更多济源力量。
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6.5%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领先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完成省定任务
2025年重点工作
1 持续保持经济良好态势
激发投资活力
放大政策效力
深挖消费潜力
2 持续加快产业链群发展
提升主导产业链群能级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加快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3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质效
建设高标准创新平台
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
推进高价值成果转化
4 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实施城市更新
提升城市品质
畅通交通网络
5 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农村改革质效
加大强村富民力度
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6 持续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以更大力度深化重点改革
以更宽视野扩大对外开放
以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7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强化全域治理
强化攻坚治污
强化绿色转型
8 持续推进民生可感可及
提供更温暖的社会保障
提供更优质的普惠教育
提供更利民的医疗服务
提供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