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小鹏,回家!孝鹏,回家!

2024-06-28 09:29:4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崔鑫

    一个47岁的中年男子,为什么会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写下这个问题时,记者眼前不自觉浮现出了本文主人公王小鹏(原名侯孝鹏)在生母面前略显撒娇的模样:他紧握母亲双手,嘴角始终上扬。

  当记者提出要给他们母子俩拍张合照时,年近半百的王小鹏毫不掩饰地冲着镜头在母亲的脸颊上来了一个响亮的吻。害羞的母亲举起手佯装要拍打他,他也不躲闪,迎着母亲的巴掌又给了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

王小鹏(左)在母亲的脸颊上来了一个响亮的吻

  母亲的手掌高高举起,最终轻轻落在了这个“淘气”的儿子身上。

  这一幕逗笑了周围的亲戚,却湿润了王小鹏养姐王屋镇石匣村村民王金玲的眼睛。她扭头望向不远处父母的遗照。照片中,二老面容安详,浅笑着望着眼前的一切。

  “34年了,太不容易了!如果父母仍在世,此刻应该也会为弟弟感到高兴吧。”王金玲拭去眼泪,轻声说。

 王小鹏和家人在一起

  “小鹏,回家!”

        50多岁的父亲从外面“捡”了个弟弟

  时间回到1990年夏末的一天。

  那时,暑气渐退,秋意渐渐显露头角。石匣村的一对夫妇正在为一个忽然出现的孩子激烈争吵。

  这个孩子看起来十三四岁,是聋哑人,几天前忽然独自出现在石匣村乞讨。见他可怜,善良的夫妇便将他带回家吃饭。眼看这孩子不会说话,身材瘦瘦的,夫妻俩中的一方动了恻隐之心,想要收养他。这个想法,遭到了另一方的反对,俩人便吵了起来。

  这个聋哑孩子便是王小鹏。那年他13岁。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王小鹏随便坐上一辆公交车从学校跑了出来,之后迷了路,鬼使神差地一路乞讨到了石匣村。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

  石匣村这对夫妇的争吵很快便引来了时任石匣村村长也就是王金玲的父亲王景德。在得知事情缘由后,王景德先是耐心询问了这个孩子的信息,但得到的只是对方写在纸上的“小鹏”“山西”“大关镇”几个词,除此之外,无任何线索。

  看着面前这个怯生生的孩子,王景德心生怜悯。此时的他已经年过五旬,大儿子已经成婚,与妻子在城里工作,小女儿(王金玲)刚满21岁,尚未出嫁。

  “已经养了两个孩子,再养一个照样能养,就当是自己生的。”时隔多年,王金玲仍然记得父亲当年决意收养弟弟时的样子,“父亲根本就没多想,直接说了句‘这孩子,我养!’”。

  这一养,就是30多年,流浪的小鹏在济源有了家。

  虽是收养的,但王景德夫妇并没有将这个孩子当成外人,也没有因为对方是聋哑人而轻视他。他们专门为小鹏收拾了一个房间,并给他添置了几身衣服,安慰他安心在家里住下来,甚至每顿饭的第一碗全是端给小鹏的。

  第一碗饭给小鹏这件事,记者在王金玲嘴里听到过,在王金玲嫂子嘴里听到过,甚至在他们的邻居嘴里也听到过。

  “是真的把他当亲儿子养了。”王金玲这么形容父母对弟弟的照顾。

  说是收养,事实上,王景德生前从未停止过帮助这个“捡”来的儿子找亲生父母。他保留了孩子写在纸上的名字,唤他“王小鹏”,并打听了济源不少村子,看是否有人家里丢了孩子。

  小鹏在纸上写下“山西”“大关镇”“大关村”等地名,王景德便跑到山西打听是否有这几个地方,奈何全都无功而返。

  “我弟来我们家34年了。我父亲直到临终前还记挂着帮他找亲生父母的事儿。”王金玲说,为了帮助弟弟找到亲生父母,他们真的很用心。“中国有35个大关村,这是我们在帮他寻亲的时候查到的。”她说。

  “孝鹏,回家!”

        为找儿子,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山东

  王小鹏的亲生父母家其实并不在山西,而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大关镇(后更名为沂山镇)大关村。他家中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走失那年,他的姐姐侯孝美在外地打工,妹妹侯孝莉8岁,弟弟侯孝福刚满两个月。他的走失,让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感觉家里乱了套。”侯孝莉回忆,自从哥哥不见后,他的父亲就开始“满世界”找,常常很长时间见不到人。弟弟尚在襁褓中,同为聋哑人的母亲日日在家里抹眼泪。原本上小学的她也因此辍学。

  侯孝福自打记事起就习惯了父亲时不时出远门。每逢看到父亲开始收拾东西,往包里装馒头、煎饼,他就知道,父亲又要去找哥哥了。

  “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侯孝福说,因为家里穷,父亲每次寻亲都是靠着家里的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住马路、睡桥洞,干粮吃完了就乞讨,见人就问是否见过一个流浪的聋哑男孩。”侯孝福说,每听人说哪里出现了与大哥年龄相仿的流浪聋哑人,不管像不像,父亲都会前去寻找查看。

  有一次,村里在外地打工的一个村民回来探亲,称在德州的一个砖厂,有一个年轻聋哑男子。闻讯,侯孝福的父亲当天就出发前往德州。因为路途遥远,等他找到那个砖厂,村民口中的“那个聋哑人”已经离开,不知所踪。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2021年,广州某救助单位救助了一个聋哑男子,年龄、身高、样貌均与侯孝鹏接近,重点是左手上也有一个圆形伤疤。听闻此事,没等对方DNA采集结果出来,侯孝福便驱车前往广州。“父母已经年迈出不了远门,我就想赶紧找到哥哥,让父母见到他。”侯孝福回忆,就在他满怀希望前往广州的路上时,收到了“DNA比对失败”的消息。

  “整个人一瞬间就被失望包围,也是那个时候忽然体会到了父亲之前寻找哥哥时那种‘希望而出,失望而返’的感觉。”侯孝福说。

  你好,孝鹏(小鹏)! 

       34年、750公里 多方助力,他终于找到原生家庭

  这边,王小鹏虽已成家,但他养父母一家从未停止过寻找他的原生家人。他们甚至联系了山西寻亲团、小莉帮忙等。

  “每到过年,弟弟都会想他的亲生父母,然后待在屋里不吃不喝。”王金玲说,几年前父母相继离世后,帮助弟弟找亲生父母的重担便落在了他们兄妹身上。

  那边,王小鹏的生父一直到弥留之际仍然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你哥一定会回来的,我已经见不到了,你要帮我好好对他。”今年年初,年事已高的老人拉着侯孝福的手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之后没过多长时间,老人便撒手人寰。

  许是两家人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事情在3月初有了转机。

  今年春节,王小鹏的儿子在“宝贝回家”平台发布了求助信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的寻亲路有了新希望。

  3月2日,一条寻亲信息几经周折出现在了山东省潍坊市沂山镇大关村的社区群里。正在吃午饭的侯孝莉无意间看到了这条信息:聋哑人,走失时背着书包,穿着蓝色海军服……兄弟姐妹四个,侯孝美、侯孝莉……信息中的每一行字都让侯孝莉屏住了呼吸,她激动地双手颤抖。

  “是咱哥!”侯孝莉第一时间将信息转发给了弟弟,眼泪也喷涌而出。

  3月6日,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王小鹏回到了阔别34年的家乡,见到了年迈的母亲以及姐姐、妹妹、弟弟。彼时,距离他的生父去世不足百日。

  “为了迎接我哥,亲戚朋友全来了,甚至他出生时的接生婆也来了。”侯孝福说,那天,整个大关村的村民都知道了他们老侯家的喜事,不少人前来祝贺。

  侯孝美已经记不得她那天流了多少眼泪,只记得她积压多年的思念在那一天得到了释放。

  在大关村待了两天后,已经有了自己家庭的王小鹏返回济源。

  6月26日,恰逢王小鹏养父去世三周年祭日。6月25日,侯孝美姐弟带着母亲和家人驱车来到石匣村。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王金玲和哥哥嫂嫂专门请人上门做菜,并邀请了亲戚过来,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没想到哥哥在这里竟然被照顾得这么好,不仅有了家庭,还在济源市区买了房。这些离不开他养父母和这边哥哥姐姐的照顾。”站在王小鹏养父母家的老院儿,侯孝福忍不住感慨,“对这样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么好,两位老人真的是大善人。”

弟弟搀扶着痛哭不已的王小鹏(左三)

  采访最后,记者提出要给王小鹏这一大家子拍张合照。照片拍完,王金玲提出想抱着父母的遗像再拍一张,让二老也见证这一团圆时刻。可当拿到养父母遗照时,王小鹏却忽然触景生情,抱着养父母的照片痛哭不已,甚至几度直不起身子,最终只能作罢。

  “弟弟是想爸妈了。”王金玲亦是热泪盈眶,“父母泉下有知,此刻也该为他感到高兴”。(记者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