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文明之路——来自柿槟村的报告

2023-09-07 10:2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接上期)

  文明与创造,总是在它该来的时候,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柿槟村文明道路的铺就,总与柿槟人坚韧的精神与锲而不舍的创造紧密相连。于是,文明的脚步合着时代的节拍,开拓了柿槟人的境界和他们光耀的事业。

  柿槟人总是与众不同。他们在时代发展的领域里,独树一帜,先人一步。他们脚踏实地做着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他们最早把村里所有的土地合在一起,实行规模经营;他们坚持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守护着集体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树起兴业、兴邦的旗帜,一路走来。

  兴邦之业

  事业的脚步,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艰难曲折。路途的艰辛,被他们欢笑的情绪,扔在身边身后。杮槟人的岁月,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中,更加风光起来。

  日子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先进的制度,稳定的环境,让杮槟人精神抖擞地开始了创造生活、创业兴邦之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学习扫盲。公私合营,合作互助。治山治水,改造河山。兴办学堂,修路架电。支援国家工程,服务三线建设,推行联产承包,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杮槟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无畏,建设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1988年夏天,炽热的太阳在杮槟村后山地上滚来滚去。老支书和村里的几名党员来到这里,找到石料场场长李水泉,大家希望李水泉回村里领着大家发展经济,接管村支部工作。李水泉半天没有答话。他知道他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要与他这个党员身份相符,也许一句承诺,会改变他和合伙人的道路。因为,石料场有三个合伙人,三个人都是党员,是党员就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服从组织。

  选举,45名党员一致通过,李水泉当上了党支部书记。李水泉石料场的另外两个合伙人王祥太、李修信,也成了村委成员。

  这时,杮槟村的外债是83.43万元,那个年代,一大袋子的钱无异于天文数字。

  夜里,李水泉、王祥太、李修信三个合伙人开了一个会。第二天,三个人宣布,放弃石料场,回村里为乡亲们干点事。

  他们三个人达成共识,做村干部,就不干私企,干私企就不做村干部。从此,当村干部不干私企,干私企不做村干部,成了杮槟村的党员干部的一条规矩。

  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特别是私有企业,遍地开花。

  李水泉在党员干部大会上说,改革开放的旗帜要高举,发展私营经济的路子要坚定,作为杮槟,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一致决定:实施集团战略,壮大集体经济,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1989年,李水泉以个人名义在郑州赊购一台17.2万元的大型装载机,用以对外租赁和承建工程服务。村委结合当地工厂企业需求,组建了装卸队,服务企业。

  两年过去,杮槟村开始有了变化,外债还清了。

  村干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背债的心理负担太大了。

  韧劲、冲劲、猛劲、狠劲,加上支村两委的胸怀和胆识,谋划与战略,让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一批新项目陆续上马。

  济源市编织袋厂,年生产能力120多万只,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济源市杮槟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大中型机械30多台,南下北上,参与国家小浪底工程、洛阳大化纤工程、山西阳电工程等,年产值1000多万元。

  济源市第一条自动化石料加工生产线建成投用。

  杮槟村位于焦枝铁路与侯月铁路枢纽地带,是济源市工业经济核心区域,济源工业产品出口、原材料进口居于河南省前列。铁路运输站台负担过重,影响了济源工业基地的快出快进,产品流通的困境,成为济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就在这时,济源作为中国投资新热点,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中国的经济学者同样认为,大进大出是济源的必然。具有慧眼的杮槟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试图要建设一条铁路专用线。

  铁路专用线可以缓解济源铁路运输的巨大压力,又带给集体经济以巨大利益。

  这一构想从1988年8月开始。

  铁路,是国家经济命脉,由国家统一管理和掌控。地方建设管理铁路专用线尚无先例。杮槟村要建设村级铁路专用线,涉及国家体制和国家铁路运营规划。

  杮槟村要试一试。他们相信国家正在开放的经营形式,更相信国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需求。

  时任济源市委书记高文焕对杮槟村的发展思路非常赞同。当时的济源市发改委、济源市工业局、济源市交通局,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支持杮槟村这一超常规构想。

  枕戈待旦,冲锋在前。党支部书记李水泉和他的战友们,九进京城,23次奔波于郑州与洛阳之间。靠着两只脚板,靠着老婆烙的烧油馍和家乡的干火烧,他们走过了一次长征。

  每一步行走,他们都感受到发展的重要;每一次出征,他们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每一次远行,他们都能体会到人们对杮槟村的敬重,也收获了人们对杮槟村忠诚于事业的敬仰。

  历经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在4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党支部书记李水泉和他的战友们,受到了国家部委、河南省委、铁道部、交通部上下各级的大力支持与特别关照。

  4年多时间,李水泉奔走各地的汽车票攒下了两纸箱。

  1993年10月1日,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时候,杮槟村铁路专用线在喧闹的锣鼓声中,举行了简约、朴素而又庄重的开工仪式。

  几乎没有停止睡眠的战斗,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而激烈地进行着。

  技术的专业性,设计的科学性,功能的完备性,质量的可靠性,杮槟村对铁路专用线建设就像建自己家的房子那样,讲究标准严格要求。

  经过9个多月连明彻夜的加班加点,杮槟村铁路专用线终于通过验收。

  1994年7月23日,对济源市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大事,因为济源创造了河南省民办铁路的先例;对杮槟村来说,是个洪福齐天的吉祥日子,他们收获了付出艰苦劳动之成果。这果实更将带给百姓长久的实惠,无异于栽下了一株摇钱树。这一天,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济源市杮槟村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

  就在这一天,河南省历史鲜见的村企合一集团公司——济源市杮槟昌达集团公司举行了成立大会。

  济源市杮槟昌达集团,不可小觑的是它的作用与价值不能用公司本身来衡量。它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以及体制创新影响深远。

  这种体制,可能是杮槟村独有的创造。一套人马,两个机构的体制,给杮槟经济体制运行带来了活力。李水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集团总经理,支部和村委成员各有职责、各有分工。它承担着基层组织的重任,又政企分开,独立运行,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紧密型联合体。

  杮槟,作为济源的一面旗帜,是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典范。改革开放,抓的是核心,讲的是灵魂,不搞一刀切,不死搬硬套,不搞形式主义。

  在市场经济形势面前,他们看到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性,看到了单打独斗的封闭性,看到了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看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广阔前景。

  杮槟村的做法,触及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给杮槟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农村经济的企业化、公司化,打破了农村分包到户单一经济体的捆绑,开启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团化、企业化大生产。农民不再为小打小闹、单一的土地劳作而发愁,村里也不再为土地种植死滞和大片土地撂荒而束手无策。

  解放了生产力,开放了大市场,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山地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流的盘活,给了杮槟村全新的天空,杮槟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杮槟村新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杮槟村的农业经济,在公司运作中变得更符合农村实际。它具有工业经济的特色,又让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使土地上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充实到新兴企业中去,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大组合。

  时间在推移,杮槟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从探索的实践,到放开脚步,从区域经济的认识,到与大市场的对接,柿槟甩开臂膀,已经成长为弄潮儿。

  短短几年间,杮槟村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根基发生了根本变化。

  杮槟村第二条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

  占地1.67公顷的北京茂隆实业公司杮槟洗煤分公司建成投运。

  建成杮槟村万头养猪场两大园区。

  建成运行10多年的杮槟村电解铅厂,历经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年销售额10多亿元。

  企业扩张了,经济发展了,杮槟村更重视经营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每年都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沿海先进地区取经,到全国知名企业考察,学习企业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体会科学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变化。

  提升企业的专业管理能力,是杮槟村多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是杮槟村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把大批企业管理者送到国家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逐步成为企业未来中坚。

  杮槟村拿出大量资金,让在职在岗人员去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或半工半读,每年都有5到10名拿到大学毕业证书。

  看着今天,想着明天,展望未来,杮槟村更注重积蓄年轻后备人才。从小学抓起,培养学德、学智、学能。高中毕业,杮槟村都对考入大学的学子进行入校前的教育,给他们发放助学金,鼓励他们成才,成为为国效力、为家乡争光的有用人才。学成归来的大学生,杮槟村优先选择适应他们发挥才能的岗位,给他们有发展自己的空间,送他们到相关机构钻研特岗技能,培养他们做杮槟村未来的主人。

  30多年过去了,30多年坚定不移地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壮大集体企业,坚定不移支持培育个体私营经济。截至2022年,柿槟村社会生产总值15亿元,集体资产达6.8亿元,集体纯收入7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8万元,人均福利6000元。村里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活干,安排邻村、邻乡就业人员近千人之多,让邻村、邻乡人享受杮槟发展成果,帮助他们勤劳致富。

  集体经济发展了,用以反哺农业,改善民生。杮槟村拥有农村全套现代大型农机设备,收割、播种,全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村里文化活动、养老敬老、社会福利、绿化园林的建设资金达千万元。杮槟村人在劳动中享受着幸福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杮槟村从原来的盘溪河搬到济水岸边,3000多口人的大转移,20万平方米工程大建设,总投资达4.8亿元,除了政府给予投资之外,集体一次性投入一亿多元。

  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社区,已经建成。

  家大,业大。杮槟村的党政和集团班子,仍是那样谨谨慎慎,兢兢业业。

  他们理想远大。他们努力把杮槟村的家业,做大、做强、做精。他们仆身肱力,努力做人民的好村干部,党的好干部,乡亲们的好子孙。

  兴邦之业,志之于邦,立之于兴。事业未竟,一意向前。(待续)(赵公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