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王正文:用木雕刻画人生

2022-09-21 10:31:0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古朴的桌椅、氤氲的茶香、琳琅满目的字画、大大小小的文玩摆件……河合餐饮街有一家与众不同的店,店主把这里打理得别致、美观,给人展现了一个诗意而美好的艺术“世界”。来到这里,让人的身心顿时安静下来。

  此时,手工制匾艺人王正文手握刻刀,一丝不苟地镌刻着面前的雕板,随着木屑飞舞,字体轮廓一点点显现。“刻匾很考验耐心和毅力,是个很磨人的活儿,下刀时要平心静气,慌乱容易出错,稍微不到位就会导致前功尽弃。”9月19日,王正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微笑着娓娓道来。

  把爱好当成事业 将事业融入人生

  今年43岁的王正文,自幼爱好书法。他打小在黄河边长大,那里的山山水水成为他创作的好地方。当时生活拮据,他只能用木棍在地上书写。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美术学校,书法技艺从此有了施展的“舞台”。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还系统学习了绘画、装饰装裱和篆刻。毕业后,他参军入伍。退伍后,他当过煤矿工人、保安,但爱好一直没舍得丢,走到哪儿练到哪儿。朋友看他如此痴迷,建议他开个门店,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

  2008年,王正文在东留村居委会找了一间几十平方米的门面房,从此,便开启了创业之路——售卖文房四宝。后来,他在书法名人济源书协原主席张奇惠的指导下,艺术、技能有了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渐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积极参与各种比赛,其中,隶书、楷书、行书等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房四宝这种生意渐渐冷清,但随着家装的热潮,传统的字画装裱、匾额定制的需求却逐渐升温,他意识到,生意该转型了。

  “‘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牌匾曾是中国院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托了中国民众对家的牵挂。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于回老家盖民房、民宿。与此同时,制作精良、古色古香的手工制匾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王正文说道。对有书法功底的他来说,转型并不难,在字画装裱、篆刻的基础底子下,他四处学习研修制匾,很快便掌握了这方面的技巧。

  王正文在河合餐饮街重新找了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店面进行转型——手工制匾和字画装裱。他告诉记者,门头门窗都是自己设计的,店里的陈设也是精心布置的。记者发现,青砖黛瓦、灰墙木窗古朴典雅,给人一种中正平和、清幽雅致之美。门口摆了石墩、石桌、石槽,石槽里还养了些花,处处体现出他的用心和喜好。如此一来,不少和他志趣相投的朋友纷纷来此品茶、写字、作画、切磋技艺。

  他说,将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是创业的动力。

  十年坚守 “雕刻”精彩人生

  一手拿着刻刀,一手压着木匾,记者见到王正文时,他正在木匾上雕刻。驻足观看许久,一个简单的笔画才逐渐显现。

  记者问:“为什么不用电脑雕刻,这样多慢呀!”王正文说:“手工制匾虽然费力,但是每做完一块,我觉得让文化得到了留存和延续,这么做值得!”王正文自豪地说,匾额的制作和其他传统文化载体不同。它可以存续成百上千年。这是一门传统工艺,丝毫不能走样。

  “和电脑制匾不同,手工制作要求更高的专注度,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崩裂或跑刀。”他告诉记者,书法作品写在纸上和刻在匾上是两码事,特别是在雕刻时不能完全照搬,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作,为了让每块牌匾看起来更富有灵气,需要根据字体字形、匾额悬挂位置等设计、调整。另外,匾额上的字体多,有些字特别复杂。为了保证书法本来的神韵,刻纹需要反复揣摩,行刀深浅差几毫米就能显示出不一样的质感。对于那些细微之处,一钩一弯都要反复用刀才能刻出味道。

  王正文介绍,刻匾讲究刀工、笔画走势和笔意。刻字是门硬功夫,手掌和手指一定要攥得住、捏得牢。他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满满的心血。

  他刻刀下的内容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大事不糊涂”“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等不少名言警句,也有“和顺福安”“天赐百福”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语。“这些年,我明显感觉到传统手艺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王正文说。

  一份热爱,一份坚持,十多年如一日的雕刻,让他的生活多了一份精彩。如今,手握刻刀,让一幅幅书法作品呈现在木板上,对王正文来说是一件充满乐趣和很有成就感的事。

  王正文还有一个身份是济源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主要负责联络、服务会员等各项工作。每年他都和会员们一起参加文化下乡、义写春联,“书法进学校”等活动。对他来说,生意要做,公益也不能放下。

  时下受疫情影响,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每天上门的客户略有减少,但留给他潜心研学、揣摩创作的时间多了起来。正如他所说,因为喜爱,所以坚守。王正文说,他会坚持下去。(记者 陈秋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