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城乡花正开”系列报道之三 “花产业” 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2-04-15 10:17:5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春染新绿 邓国晖 摄

美丽画卷 周顺 摄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行走在王屋山下,一望无垠的菜花,宛如金色浪花,微风拂来,泛起层层涟漪。

  这是一幅致富增收的美丽画卷。

  随着蔬菜制种产业的发展壮大,山乡的春天被菜花的金色浸染。让人赞叹的,不仅是直击眼球的风光美景,还有农民一笔笔稳定的增收账。

  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带动蔬菜制种“铺天盖地”

  10多年前,济源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哪些产业更适合农村发展?

  经多方考察研究,党委、政府发现山区坡岭绵延、沟壑纵横、土质疏松,适合种子繁育。全面推广后,蔬菜制种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时至今日,济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

  高品质的蔬菜种子走出省门、国门,曾经鲜有外人踏入的山区、岭区,成了摄影、写生、骑行爱好者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作为蔬菜制种产业的龙头企业,济源绿茵种苗有限公司全方位提供技术、设施支持,助推产业规模不断上台阶。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侯卫华介绍,目前,王屋山高效蔬菜制种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3000亩,辐射区面积1万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综合带贫效应已辐射9镇、92个村、4130户农民,年均增加农民收入7200余万元。

  农田花海“连续增量”,引发农旅产业链“全线点亮”

  坡头镇郝山村,地处南部丘陵区,全村800多亩耕地,不是“面条田”就是“巴掌田”。

  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反复考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制种产业,成立蔬菜制种协会,聘请技术人员跟踪指导。

  该村蔬菜制种产业从最初的20多亩,逐渐发展到400余亩,年收入120余万元,惠及全村80多户村民。每逢花开时节,花团锦簇,蜂蝶起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围绕蔬菜制种的美丽风景,村里策划实施了“郝山印象”项目,累计招商引资1000万元,修建了窑洞宾馆、环水库公路,种植路边风景树,并连续两年承办了济源全民健身活动月和环水库自行车骑行活动,大大提高了郝山村的知名度,增加了村民收入。

  蔬菜制种产业的发展,使农田变成了“万元田”。种植户郝福喜有着20多年的蔬菜制种经验,谈及蔬菜制种的收益,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种植3.5亩白菜,亩收益达4500元;种植3.5亩甘蓝,亩收益1万元左右,今年又增加一亩制种白菜,收益将会更高。

  种植模式“推陈出新”,推动群众生活品质“持续刷新”

  走进王屋镇柏木凹村,放眼望去,沟沟坎坎、坡坡岭岭,皆是金黄,蔚为壮观,犹如置身花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自从发展蔬菜制种产业,沟沟壑壑都是钱。”村民翟国祥告诉记者,他发展了30余亩蔬菜制种,冬春两季种植白菜、萝卜、甘蓝制种,亩产收益为4500元至6000元;夏秋两季栽种高山蔬菜,亩产收益可达8000元。

  “我们围绕蔬菜制种产业实行‘制种+高山蔬菜’种植模式,亩均收益5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树杰介绍,全村制种面积为70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从蔬菜制种中尝到甜头的村民,在抓好产业生产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干净整洁的硬化路直通家门口,村民住着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家家配置了密闭垃圾桶。

  2017年以来,该村每年举办“王屋山国际菜花节”,以菜花为主景,以花为媒、以花兴业、以花富民,致力做大做强制种产业,走上农旅融合之路。

  站在蔬菜制种观景台上,看着眼前金灿灿的菜花,张树杰感慨:“希望村民的美好生活能像花儿一样越来越灿烂”。(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秦冬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