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城市道路:提质改造将焕新颜

2022-04-15 10:17:5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道路是一座城市的脉络,道路“健康”,不仅关系到市民出行,也关系到城市的品质与气质。

  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近段时间,示范区在对老旧路面路况优化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区的31条主次干道实施改造。

  问题路急需“动刀” 新工艺助力升级

  近几年,示范区在增加新道路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改造一些老旧道路,提升中心城区通行能力。2021年6月份,为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城市面貌改变,示范区全面启动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

  济源市城投工程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道路提升改造指挥部负责人段大伟说,随着城市建设新标准的陆续出台,以前的一些道路尤其是老城区的道路已经无法满足雨污分流要求,加之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合理使用年限,而这些路段都是年久失修,所以要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城区进行升级改造的路段经过有关部门多次研究,根据“去短板、补缺项、治老病”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批施工改造,逐步解决严重问题,确保市民安全、通畅出行。

  段大伟告诉记者,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对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水泥路面白加黑微裂技术进行改造,使路面兼具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优异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的特点,提高道路基层强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据悉,水泥路面白加黑微裂技术, 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处理,然后铺设沥青混凝土,把原来的混凝土刚性路面(灰白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黑色),俗称“白加黑”。

铺油作业

  “早年济源的公路大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施工技术简单、使用寿命长、强度高等优势,但存在行车舒适性差、噪声大及养护不便等问题。在当前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已经难以适用且早期建设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比较严重。”段大伟解释道,随着近年来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运输量的不断增长和道路负荷的不断增加,大部分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继续使用受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仅降低行车舒适度,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缮工作亟需开展。”

处治路面

  “我们在道路改造前期,邀请新型技术研发团队,采用落锤式弯沉车对路段进行弯沉检测,判断现有道路结构承载能力状况;并进行取芯检测,查验路段结构层形式、状态和有效厚度,对改造道路病害进行全面排查,对症下药。”段大伟说,依据评定的路况等级进行路段划分,再对不同路段全幅路面进行微裂再生。此次采用的技术,能很好地提高路面平整度、行车舒适性和路面结构强度,而且无需挖除旧路面,具有施工工期短、强度高、反射裂缝小的优点,尤其适用交通量大路段。

  此外,记者了解到,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另一亮点就是采取就地冷再生法施工,即充分利用现有沥青道路旧铺层材料,必要时加入部分新骨料,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在自然环境温度下就地连续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从而修筑出具有所需性能质量的新基层的作业过程。

  “就地冷再生法施工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被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段大伟告诉记者,这种工艺可简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颜值内涵大提升 打造城市风景线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的有形窗口。道路功能、设施完善,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出行及城市的品位。据悉,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以效果兼顾生态、短期兼顾长远、功能兼顾成本为基础,把改善提升交通路网、全方位拉开“城市”框架作为重要内容,结合道路实际和市民的需要进行了综合设计,致力于将家门口的道路打造成风景线。

  “经过十多年发展,市区各主次干道沿路的单位、住宅小区越来越多,车流量迅猛增长,原有的道路设计和通行能力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新需求,提升改造迫在眉睫。”段大伟告诉记者,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将天坛路、沁园路、济源大道原有双向四车道改为八车道,原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共面;汤帝路、愚公路、济渎大街将原有双向四车道改为六车道,同时将增加硬质隔离栏杆;黄河大道将原双向六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道路改造将道路整体拓宽,全面提高通行力。

  道路改造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通行能力,还提升市区主干道路的“颜值”。首先,城市照明方面,将会安装优质钢板制造的新路灯,灯杆采用结构件激光雕刻,表面喷涂专业塑粉,防腐能力提高,造型也更加简单大方;杆距与以往不同,将原有两杆50米距离缩至30米,照明更好;灯光将使用最新技术的LED灯,聚光性强,灯光更为柔和。

道路绿化

  其次,道路绿化方面,植物的配置上在保证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满足道路整体景观需要。以黄河大道为例,改造后,分车带将主要以济源市花紫薇为点缀,栽植棕榈、红叶石楠等乔木,搭配黄杨球等小灌木及造型球类植物,植物配置形式简洁,排列整齐。改造后,将优化道路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品质。

  雨污分流工程作为埋藏于地下却惠及民生的“里子工程”,是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推动雨水收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的有效措施。记者获悉,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道路48公里,占城区道路主次干道总长度的33%。记者在济渎路施工现场看到,两台挖掘机正在进行紧张的挖掘作业。管道铺设建成后,能够实现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排放进河湖等水体,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切实改善河道水质和周边人居环境。

  交通“蓝图”呼之欲出 “以人为本”铺就幸福路

  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建设模式也是此次道路改造提升的一大突破。“在交通功能层面,我们考虑重塑人、非、公、车优先级别。” 济源市城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先文介绍,“通过道路改造,以人为本,还路于民,鼓励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环境质量。”据悉,改造完成后的城市主干道将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改造路面状况、道路配套设施外,此次道路改造提升项目还更加合理地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给非机动车道留出足够空间,让非机动车出行更畅通、安全。

  道路改造项目的实施,重点在于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就即将改造完工的济源大道来说,将左转车道右置,原有非机动车道移至原人行道处,原人行道向外偏离,由改造前的机非共面改为机非分离,有效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指数。

更换侧石

  此外,此次改造提升将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仅依靠城市管网排水,地面、绿化带等设施都具备雨水吸纳和蓄渗能力。遇到大雨,城市的各个点位都成了排水点、吸水点,最大程度上避免积水成涝。

  段大伟表示,实际上,“海绵城市”不容易积水成涝的秘诀是用“慢”取代“快”。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强降雨,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通过管道“快速排出”,而海绵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土壤变得像海绵一样,在植物需要的时候,蓄积在地下的雨水可以释放出来为植物灌溉。遇上暴雨,土壤“喝饱”后,剩下的水会自然渗透,进入市政管网,雨水的自然迁徙不会造成路面积水。

  一路通,百业兴。“道路连接的是市貌与文明,凝聚的是人气和民心。我们将加快道路提档升级步伐,全面改善交通环境,让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路越走越舒心、越走越宽广。” 苗先文说,济源市城投工程管理公司将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城市道路提升改造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文/图 王兴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