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梨林 > 正文

种粮大户吕玲玲的“幸福事业”

2021-06-04 10:43:06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吕玲玲(右)在田间作业

  眼下,正是麦收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6月3日早上,站在梨林镇良庄村的地头望去,只见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欢快地来回穿梭。田野之间时不时有农户穿行其中,呈现出一派人机协作采收忙的喜人景象。

  在田间,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农机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娴熟地操作着一辆玉米播种机,正根据土壤状况适时调整机器的下挖深度,播撒玉米种子,专业、高效的作业水平令众人连连称赞。

  这个女农机手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女种粮大户——吕玲玲。吕玲玲是梨林镇良庄村人,今年虽然已经48岁,但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吕玲玲告诉记者,抛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面貌,青春靓丽才是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本色。

  近两年,吕玲玲不仅流转了600余亩土地种粮食,还承包了梨林镇、克井镇、轵城镇、五龙口镇及玉泉街道30多个村(居)近200户农民7000余亩农田的托管服务。

  “5月29日已经开始收割周边散户及山坡高地的小麦。预计6月10日合作社托管的7000余亩小麦将全部收割完毕。”吕玲玲干起农活来计划周详、有条不紊。

  “你看,这托管的小麦穗长、籽粒饱满,长得多好!”当上“甩手掌柜”的乡亲们纷纷称赞吕玲玲的种田能力,让他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就这样,借力现代科技、采用机械化耕种,吕玲玲在农田里追逐着科技种田、带领村民一同致富的梦想。这一追就是10多年。

  吕玲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年轻时离开家乡在外闯荡。颇有经商头脑的她,于2000年在市区繁华地段开了一家美甲店,生意红红火火。

  2003年,一场“非典”席卷全国。由于疫情的影响,乡亲们以前靠租用外地收割机收麦子的计划就搁浅了。回老家探亲时,看到乡亲们为收不了麦犯难,吕玲玲心里很不是滋味。思前想后,她咬咬牙,拿出手里仅有的16万余元购买了两台收割机,从此踏上了利用机械服务农民丰收增产的道路。

  从事农业服务6年后,吕玲玲意识到,农村、农业、农民的未来一定大有可为。于是2009年,她决定回乡创业当职业农民,并成立济源市梨林镇合力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有很多人问吕玲玲,放着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跑回来种地。吕玲玲笑着说:“现在种地可不能算苦。我现在就喜欢这种脚踏泥土、手捧芬芳、内心踏实的感觉。”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生态化、技术化的区域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吕玲玲看准时机、跟随潮流,逐渐将周边的种粮户聚集起来,抱团发展。如今,吕玲玲的合作社吸引了29名社员带机入社,已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播种机、烘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30余台(套)。该合作社瞄准农业种收的全链条,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每年机械化耕作面积3万余亩,业务范围覆盖示范区多个镇、村及周边地市。

  “科学化种田打破传统模式,现在当新型农民很轻松。”带着骨子里那份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持,加上科学的规划、精细的管理,吕玲玲的农业种植、服务越做越大。去年合作社的收入突破150万元。这更坚定了吕玲玲当职业农民的决心。同时,合作社广阔的发展前景还吸纳了周边农村50余名劳动力前来务工。

  吕玲玲说:“乡村们信赖我,把地交到我手上。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安心。我会和乡村们一起,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种植道路上越走越远。”种好粮、种品质粮、带领村民奔小康、为乡镇振兴贡献微薄力量,是吕玲玲作为一个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王莉 王巧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