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记录济源美景 记者 王莉 摄
济源网讯(记者 王莉)12月11日至12日,新华社“探寻黄河之美”采访团一行38人来到济源,走进中国白银城、小浪底张岭半岛、下冶镇马岭村等地,探访济源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
据悉,此次新华社“探寻黄河之美”活动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共同主办,从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一路顺流而下,深入沿黄九省(区)开展采风,系统展示沿黄各地在人居环境、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成就,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源位于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属于沿黄生态保育带和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多年来,济源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自2008年以来,济源每年实施困难地造林1万亩左右,先后打造出困难地造林精品工程10万余亩,造林保存率在90%以上,使黄河北岸形成绿色长廊,四季常青,提升了黄河济源段的风貌和生态。
采访团记者们在济源小浪底北岸驻足远眺,沿黄困难地鱼鳞坑上连片成林的黄连木、侧柏、五角枫及白榆犹如“卫士”守卫着黄河,济源造林还绿、保护黄河沿岸生态的壮举深深打动着记者们。他们纷纷用镜头和笔,记录和传播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在中国白银城沁园产业园展厅,陈列的做工精良、独具匠心的银杯、银壶、银饰等产品,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他们拿起银器仔细端详,啧啧称赞,并走进山立、华乐等公司生产车间了解白银产业发展情况。
近两年,济源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中国白银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已完成投资近30亿元。经过两年多发展,中国白银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吸引了山立、华乐、金顺福等20余家首饰加工企业进驻,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济源把中国白银城项目纳入示范区“十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进行重点推进,白银深加工产业已成为济源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为下步济源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新华社“探寻黄河之美”采访团在济源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通过行进式报道的方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采,紧扣黄河沿岸生态保护、自然风光、文明传承、民俗文化、经济成就、脱贫攻坚等重点,对济源保护“母亲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济源乐章的新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济源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努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的做法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与晨报有约】每天读报成习惯 一份晨报的温暖守候 “阅读《济源晨报》让我感觉每个济源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20-12-14
《逛吃逛吃》栏目组走进神筋·牛筋米捞店 12月11日,《逛吃逛吃》栏目组“打卡”位于同心街的神筋·牛筋米捞店,领略了两者的完美结合——粥底火锅的别样风味。 2020-12-14
12月11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带队在海口市考察招商,并向银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晋野颁发“招才引智大使”聘书。
2020-12-1212月11日,石迎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大峪镇调研项目建设,强调要因地制宜上项目,创新融资机制,振奋精神促发展。
2020-12-12新华社“探寻黄河之美”采访团走进济源 新华社“探寻黄河之美”采访团一行38人来到济源,走进中国白银城、小浪底张岭半岛、下冶镇马岭村等地,探访济源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