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晨报有约】走进晨报的诗意世界
关注济源网微信
宗燕
“《济源晨报》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冬日午后,阳光正好,宗燕拿起手边的报纸,将她与《济源晨报》的故事娓娓道来。
以文会友 高山流水遇知音
人到中年,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宗燕脸上留下过多痕迹,反而沉淀出了几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韵。宗燕与《济源晨报》的结识,有着古人以诗会友的浪漫情怀。
“记得在2016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的一位老师看到以后,帮我投稿到《济源晨报》。后来,我的父亲在读报时读到了这篇文章。于是,在父亲的建议下,我也开始关注《济源晨报》。”宗燕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就这样与《济源晨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坚持阅读《济源晨报》的四年里,宗燕积极参与过《济源晨报》组织的多次活动,投过诗歌、散文等多种类型的稿件。最能打动宗燕这个文学爱好者的,往往是那些蕴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共鸣。
“《济源晨报》举办过的很多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例如《讲好济源故事》这个栏目,我们能跟随这个栏目一起游历济源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广场,感受济源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历史沉淀下的美,我觉得特别好。”宗燕对家乡总是饱含浓厚的情感。有一次,在读完《济源晨报》刊登的《回望乡愁》一文后,宗燕的内心受到了强烈触动,于是,便萌生了为家乡写文章的想法。
“写文章是寄托乡情的一种方式。我骑着自行车到科技馆,又到世纪广场和文化城,特别是在看到文化城主体建筑外立面浮雕时,会情不自禁地为济源的悠久历史感到震撼。”宗燕告诉记者。随后,她的长篇文章《古韵新城》在《济源晨报》刊登,引起不少读者的点赞关注。宗燕说,这些都是《济源晨报》带给她的启发。
耳濡目染 接力传递好声音
“阅读《济源晨报》让我觉得心里很平静。特别是闻着淡淡的墨香时,我会更容易陷入深深的思考。”宗燕出生在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书香家庭,从小在父亲和姐姐的熏陶下,养成了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宗燕的家人会早早地订好一年的《济源晨报》。在宗燕一家的影响下,胡同里的街坊邻居也纷纷开始看《济源晨报》,还时常聚在一起讨论报纸上刊登的新鲜事儿。
“我家邻居今年60多岁了,经常拿着《济源晨报》了解各种民生政策。附近的人聚在珍珠泉边洗衣服的时候,讲到一些趣事,我都会建议她们拨打《济源晨报》的新闻热线,希望能够把趣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宗燕说。
在宗燕心中,《济源晨报》不仅“接地气”,还是她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闲暇时候,我会认真把《济源晨报》刊登的每篇稿子认真看完。特别是一些考古、剪纸这些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在阅读了《济源晨报》后,我会去查阅资料,追根溯源。《济源晨报》让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宗燕对记者说。
“《济源晨报》是一份紧扣时代脉搏、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报纸。每到重大的节日,《济源晨报》都会组织征集文稿,凝聚各种力量,弘扬时代精神。比如,清明节缅怀先烈等主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宗燕告诉记者,“《济源晨报》对济源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的挖掘、阐释和扩展,大力弘扬了愚公移山精神,扩大了济源的影响力,增强了济源人民的自豪感。开辟的《济源读书会》专栏,也能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宗燕说。(见习记者 王子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