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众志成城“拔穷根” 携手共奔小康路

2020-11-11 10:04:1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十三五”时期,是济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放眼城乡大地,一项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一个个贫困村快速发展,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实施……

  2019年11月21日,济源大地脱贫攻坚战场再传捷报:济源最后一个贫困户退出贫困序列。至此,济源在2018年底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的基础上,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5年来的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济源1931平方公里版图上——

  5年间,全区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0.70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0.86%下降到2019年底的0%。

  ……

  回望来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展望前路,信心百倍,不胜不还。

  多元参与 形成强大合力

  贫困村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深入调研;贫困户家中,各级领导经常走访;脱贫会上,各镇、各行业主要负责人认真述职;大山深处,高级教师传道解惑;偏远农村,知名专家上门问诊;田间地头,农技人员现场指导……5年间,先进理念、优质资源、项目资金等源源不断涌入贫困村(户)。

  责任如山,使命光荣。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一定要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基地、聚资金、找市场。在济源,示范区、镇、村三级书记均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一号工程,推动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新局面。各级各部门助力精准扶贫,5个街道办事处与5个山区镇结成帮扶对子。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十三五”以来,济源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扶贫主体。如今,扶贫协作全面升级,单位定点扶贫持续发力,社会各界全面参与,越来越多的扶贫组织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时期,67家帮扶单位向115个村投入帮扶资金5008万元,引入帮扶资金约6107万元。“双联双助双促”行动实施2年来,共有70家企业与115个村结为帮扶对子,实施帮扶项目79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539万元。

  济源扎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建立扶贫产品信息库,认定扶贫产品80个,涉及36个企业(合作社),其中河南农购网99家供货商上传130种产品。通过整合邮乐购、益农信息社、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资源,打造了市级电商扶贫运营中心,打通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动员机关团体、社会各界购买贫困村农副产品,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共培育市场11个,销售了649万元的扶贫产品,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力量在汇聚,共识在深化。济源示范区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产业“造血” 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十三五”期间,济源不仅在“拔穷根”上下功夫,更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走进下冶镇大岭村艾草产业基地,放眼望去,成方连片的艾草长势喜人,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这是今年第三茬艾,再过几天就要收获了。”济源农机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军说,目前大岭村种植艾草400余亩,可收割的野生艾草有300余亩,带动60多户农户发展艾草产业。同时,大岭村积极推行“合作社+”模式,成立了以大岭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4个合作社,形成“村集体社引领+个体社补充+贫困户受益”的框架,构成种、产、研、销全生态链布局,年产值有4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在大岭村,艾草产业已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个个脱贫产业快速发展,折射出的是时代大进程,彰显着济源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和坚定信念。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上,济源步履铿锵。

  ——加强扶贫产业载体建设。谋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产业扶贫示范点,发展带贫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蔬菜制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和贫困群众增收相结合。“十三五”时期,济源培育发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0个、扶贫龙头企业3家、旅游扶贫产业带4个、带贫合作社50家、电商扶贫企业6家,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产业、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支撑。

  ——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各镇、村、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共发展产业指导员240人,覆盖8个镇59个贫困村的820户贫困户,为产业扶贫措施落实提供强力保障。

  ——设立市镇两级“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示范区扶贫办牵头设立市级“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街道结对帮扶山区镇设立镇级“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重点发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合作社带贫。同时,在全国首家推行精准扶贫LOGO授权使用(已有36家企业获得授权),为授权企业产品、第一书记产品开设了网上销售商城和线下实体店,走出了消费扶贫公益捐赠新路子。

  ——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企业、村干部、种养大户、电商企业等领办合作社带贫模式,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并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59个贫困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计891万元,较2018年的660万元增加35%;村平均经营性收入达到15.1万元,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上的村达40个。

  政策兜底 筑牢“三保障”底线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邵原镇北寨村脱贫户杨文贵告诉记者,他家是因病致贫,如今,他本人住院费、医药费全部报销,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诊治;妻子在公益岗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两个孩子享受了“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大学生困难生活补贴”等政策;家里种了3亩地,还有产业奖补金和合作社分红等。目前,他家年收入达到5.6万元。

  脱贫故事背后,蕴藏着的是人民至上的大情怀,凝聚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无穷力量。

  在脱贫攻坚与民生实事的完美结合上,济源创优争先。

  ——“六位一体”保障贫困群众病有所医。不断完善“识别、救治、服务、管理、预防、惠民”六位一体健康扶贫工作模式,推进家庭医生“一对一签约”“零距离随访”服务。截至2019年底,累计有1507人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政策,医保费用累计报销728.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医保扶贫再保障”待遇828人次,享受“医保扶贫再保障资金”33万元;享受医疗救助204人次,救助金额达22.6万元;享受重症慢性病待遇2346人次。

  ——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等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10.8万元,免学费14.28万元。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措施。在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新增4类重点对象危房,经过信息比对新增危房改造177户,并全部完成改造。抽调300余名技术骨干,分赴9个镇对59个贫困村和56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共计115个村28052户)房屋进行全面安全鉴定,确保凡房必鉴、不漏一座。

  ——强化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以多种用工形式吸纳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截至8月31日,示范区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共有3155人,现已就业3155人,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

  ——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圆满完成63个有贫困户非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4132万元。实施扶贫项目库中14个水利项目(包含8个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截至2019年底,63个村的项目已全面竣工,14个水利项目已全部发挥效益。

  ——按照“城乡一体、统一标准、精准识别、应保尽保”的原则,实行城乡低保并轨,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520元。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纳入低保的有635户1489人,共发放低保金477.1万元;纳入特困供养的有44户44人,共发放特困供养资金35.6万元。全年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两残补贴”18.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做到了足额保障、精准发放。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愚公儿女不畏艰难,继续保持攻坚态势,继续保持机制不变、投入不减、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断,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济源贫困人口持久脱贫、稳定脱贫,尽快过上好日子。(记者 张佩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