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农家院里话小康,看“最美家庭”生活变迁

2020-07-10 10:40:4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建伟

张善聪开车带着老伴聂敏云

  “您幸福吗?”

  “谁?我们俩,幸福啊。”

  记者问起这个问题后,正在忙碌的张善聪和聂敏云夫妻俩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看了对方一眼,然后默契地笑了起来。

  “我们俩现在都领着退休工资,住在楼房,出行有车辆,看病有医保,住院能报销,子女绕膝旁。这样的生活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张善聪说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旁正张罗午饭的聂敏云也附和着,“小时候的苦日子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都经历了,赶上这个时代,值了。”

  爷孙三代同学校,从“没啥吃”到“随便选”

  在玉泉街道南水屯居委会张善聪的家中,不大的小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内绿色的植物生机勃勃,屋内各种家电应有尽有。“那时候跟现在没法比。”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张善聪感慨颇深。

  张善聪出生于1943年。由于自然灾害,再加上战争不断,他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仍然摆脱不了吃不饱的命运。“天天都没啥吃。”张善聪说,为了充饥,姐姐每天都去外面扫蒺藜,然后拿回家磨成面吃。蒺藜很难吃,但是没办法,还是得硬着头皮吃下去。

  “16岁那年,我到济源一中上学,每天一到饭点,就只有一碗稀菜汤。”张善聪说,当时,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碗汤根本喝不饱,总是饥肠辘辘。27年后,张善聪的儿子张磊也考入了济源一中。“我记得那时候送他去上学,学校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馒头、蔬菜。”张善聪说,2015年,他的孙子也考入了济源一中,他到学校去看望时,发现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个宿舍4个人,干干净净的,还有专门的卫生间、储物柜,跟我们那个时候比真是天壤之别。”张善聪说,他还专门去学校食堂吃了顿饭,食堂里有很多种饭,端着不锈钢餐盘,想吃哪样吃哪样。“同一个学校,你看看,以前是没啥吃,现在是随便选。”

  以前出门全靠腿,现在代步车就停在门口

  在张善聪的记忆里,他小时候出行基本靠腿,就连结婚都是借的自行车。他大学毕业工作了7年后,被调到“531”工作,离家远,来回有几十公里的山路,没钱买自行车,只能借哥哥的自行车骑。他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车去上班,翻山越岭,有时候还得推着车走,每次到单位都累得筋疲力尽。1975年,张善聪终于有了点钱,买了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2004年,张善聪一家盖了新房,又买了辆电动车。2013年,张善聪70岁生日时,儿子又给他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没想到,我都70岁了还能开上车,不管刮风下雨,开着小车就出门了。”张善聪说,这几年家里又添了辆电动三轮车。

  “现在自行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代步车,家里啥车都有。”张善聪说,他现在出门,可以根据情况随意选择车辆,去近一点的地方就骑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就骑电动车,进城或者上山就开代步车。

  从全村一个到人手一个,电话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

  “喂喂喂,总机,给我接**公社。”这是张善聪对于电话最早的记忆。当时想要打一通电话,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先要手摇,然后才能接通总机,再由总机转到需要接通的分机,再由分机旁的人员拿着大喇叭喊人来接电话,张善聪说,“最起码也要半个钟头才能联系到人,而且全村就那一个电话。”

  1992年,张善聪和朋友一起下乡办厂。因业务需要,他们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个“大哥大”,“比这个水杯还大,上面还有一根天线。”张善聪说着用双手比划起来,让人忍俊不禁。随后,他还补充:“就这,还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谁出差了谁才能拿。”

  “后来,家里装了有线电话。”张善聪说,他当时特别爱惜家里的电话,每天都擦得干干净净的。再后来,有线电话又换成了手机,“天天走哪带哪,随时接打电话。”近几年,他又换了智能手机。

  “您有微信吗?咱们加个微信吧。”“有,来,我扫你。”说着,张善聪老人从桌上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机,熟练地用指纹解锁后,打开微信添加好友,一步步操作“行云流水”。不仅如此,他还告诉记者:“用手机支付、传资料、查东西,我都会。”

  风风雨雨几十年,小家庭有大变化

  “现在我们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张善聪说,如今他感觉很幸福,很满足。“生活无忧无虑,就要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儿。”为此,张善聪和聂敏云在南水屯居委会组建了中老年门球队,引导村民重孝道、带领群众练习太极拳、义务开展文化活动……他还时常创作剧本传播正能量,有的已经被搬上舞台,还获得了全国戏剧文化奖。因此,张善聪一家获评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记者了解到,张善聪有一个互敬互爱的和睦幸福家庭。他和老伴聂敏云,携手相伴几十年,几乎没有过磕磕绊绊。此外,他们对待邻居也很热情,不论谁家有困难都主动帮忙,左邻右舍亲如一家。

  张善聪与聂敏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艰苦岁月,晚年又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恢弘巨变。如今,张善聪已过古稀,回忆起70余年的岁月,他感慨不已。从小土房,到现在的楼房;从吃不饱,到现在的“随便选”;从靠腿走,到现在的啥车都有……张善聪将这一切的改变归结为赶上了好时代。

  “我自幼出生在穷乡僻壤,农家子上大学全靠国家培养,少年时吃糠咽菜咱没有忘,亲眼看新中国日渐富强,高楼大厦遍地起,高铁高速南北纵横如织网……”电视上,张善聪最新创作的抗疫小戏《使命》正在播放。他眯着眼睛,聚精会神地观看,还不时地跟着哼唱起来。记者留意到,他的眼角泛起了泪光,似乎戏中唱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记者 董慧敏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