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局委新闻 > 正文

济源农科院:深耕“三农”沃土 打造创新强院

2020-06-25 10:54:2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科技人员指导贫困村农民进行富硒小麦管理

科技人员指导农民进行大棚蔬菜管理

科技人员指导农民进行大棚桃花期管理 图片由济源农科院提供

  在美丽的济水河畔,有一个美好的地方:春有花、夏有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这就是济源农科院。

  近年,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济源农科院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制度创新改革蹄疾步稳,不断释放出新动能,为济源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了解,济源农科院连续两届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科研机制改革 迸发创新活力

  今年初,面对疫情影响较大、农业科研上半年的工作谋划发展关系全局的现状,济源农科院领导班子成员带领中层干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调研谋划。

  围绕科研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济源农科院深入各科室调研,聚焦“管理机制”“科研主攻方向”等开展中层干部大讨论,研究出台了《机制创新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暂行办法》等,让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自我革命,把科室考核、领导班子成员和科技人员考核一同纳入“科研三年量化指标考核任务”,并与奖励性绩效挂钩;列出了“科研科室主攻研究方向课题及目标”具体台账并跟踪督导,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利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下,人才创新创造与科研机制改革的活力逐步释放。济源农科院坚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加大人才培养、教育力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举办“晒比拼超”、党课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先进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通过举办中层干部作风转变暨能力提升活动、月科研工作例会、农科论坛等,加强内部学术交流,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富硒功能农业研究 占领科研高地

  济源农科院围绕富硒特色农业,持续深入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工作,着力建设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先行区。2020年,济源农科院积极申报并获批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业星创天地”,面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建成集富硒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平台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

  深入开展富硒产业技术研究。围绕粮食、果蔬、鸡蛋等,在绿色富硒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发出绿色优质富硒专用饺子、馒头面粉,富硒玉米糁(粉),富硒杂粮,富硒鸡蛋,富硒水果等30余种符合标准的富硒农产品,形成20余项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与济源市富硒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富硒强化麦芽粉的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报绿色优质富硒小麦、富硒核桃、富硒稻、南太行典型丘陵地区富硒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等4项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逐步构建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产品标准体系,助力全省富硒功能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省级富硒产业园建设。以合作社、农业企业为龙头,建设了富硒水稻、富硒小麦、富硒红薯、富硒果品、富硒杂粮等一批特色富硒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与产业园。积极整合科研经费,围绕“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要求,和镇村联动,从资金、技术、产业发展上发力,依托核心区产业园建设,强化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贯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叫响绿色优质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把富硒农业做得更深、更精、更强,为发展成为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科技创新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济源农科院坚持将农业科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不断提高作物品质,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将农业科研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农业科研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打破服务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与二、三产业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进济源农科院试验基地,空气中弥漫着瓜果香。科技人员和往常一样,在大棚里管理今年引进的新品种水果蔬菜。

  记者来到其中一个大棚,只见一个个圆润的甜瓜“吊”在半空中,十分诱人。“今年,我们引进了4个新品种,利用吊蔓技术栽培,让甜瓜能充分享受‘日光浴’。”科技人员介绍,吊蔓技术适合有设施条件的园区,这样可以增加种植量、减少病虫害。此外,利用吊蔓技术栽培的瓜果着色均匀,便于观光采摘。这有利于打造精品农业。

  这是济源农科院走近人民群众搞科研、面向农民“选”课题的一个缩影。近年,结合济源农业发展实际以及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济源农科院注重优质特色高效农业的科技创新。

  着力强化绿色、优质生产技术研究。围绕粮食、果品、蔬菜、花椒等积极开展肥水一体化、有机菌肥、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生态循环农业应用研究,有效提高小麦、稻米、果蔬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进行优质特色小麦、冬凌草、艾草新品种(系)等选育及研究。新选育的“济糯2号”小麦比普通小麦黏性强、综合性状好,在今年河南省特色小麦各个试验点表现较为突出。培育出的冬凌草新品系已在枣庙基地示范应用。开展艾草产业化研究,积极推进艾草产业布局,进行高端艾草产品研发。

  着力进行野生和特色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根据济源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加大野生和特色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力度。上半年,开展了茵陈、荠菜、中华苦荬菜等多个食用野菜资源收集和驯化栽培研究,开展秀珍菇、平菇标准化生产和熟料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开展丘陵山区旱地红薯、花椒、小黑豆、谷子等资源能耗小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开展经济林下套种黄精生长模式研究,开展航天苜蓿核桃林下种植模式研究。这旨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科技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济源农科院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引进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40余项,重点对接服务4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加快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济源农科院在加强科技人员自我防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春耕春种田间技术指导和服务活动,非常时期“线上见”、农忙时节“田间见”,从线上初步“问诊”到线下精准“把脉”,确保疫情防控与春耕复产两不误、双促进。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田间课堂,开展技术指导等,提供产业咨询规划服务,解决生产难题。2020年,济源农科院已培训指导1000余人次。

  随着夏收工作的顺利完成,坡头镇石槽沟村传来喜讯。原来,依托济源农科院新品种引进和富硒小麦种植,坡头镇石槽沟村小麦平均亩产在1200斤左右。

  依托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小麦项目,济源农科院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帮助下冶镇中吴村、坡头镇石槽沟村等发展富硒优质小麦种植。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项目实施,重点在品种、技术等方面服务富硒红薯、花椒产业,推动崔家庄绿色富硒苹果、大岭艾草、枣庙冬凌草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积极谋划栗子村果品、西正水稻、思礼富硒桃、玉阳富硒核桃、五龙口富硒花生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济源农科院将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着力抓好科研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干部队伍与科研团队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黄河流域富硒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和黄河流域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努力开创科研创新事业新局面,为济源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济源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尹国红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杜婷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