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行进中国 边走边看】魅力喀什,一眼千年

2025-07-03 09:32:4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喀什高台民居老茶馆

喀什汗巴扎的石榴汁铺子

载歌载舞的喀什姑娘

喀什街头色彩丰富的水果摊

喀什古城小巷深处

匠人正制作乐器

精美饰品

高台民居建筑遗址一角

  喀什的精彩是从下午开始的。躲过骄阳的毒辣劲儿,祖国的西大门鲜活起来。走过街巷,没有人能抵抗住空气中弥漫的香味:烤包子在馕坑里变得金黄,馕坑肉和架子肉泛着油光,缸子肉在茶缸里冒着醇香,还有大盘鸡、手抓饭、烤鸽子、烤肉串……一路上属于南疆的特有味道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上次来恰逢疫情,没能一睹艾提尕尔清真寺真容,这次古城第一站就来弥补这个缺憾。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明代,进入大门,只见几条道路把整个空间隔开,让不大的院落显得幽深肃穆。挺拔的杨树在小路上空形成一道穹顶式天然廊道,土黄色的外墙朴素庄严,但蓝绿色琉璃砖拼贴的植物图案装点的西域风格门楣却华丽精致。侧窗是尖尖的拱形,窗棂镂空雕琢成密格,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投射出斑驳的光影。寺内讲解员耐心又温和,讲到寺内悬挂的硕大毛毯时格外细致:这个毛毯的中心是石榴花,周围56朵小花象征中国56个民族紧密相连,每3朵花一簇代表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离不开。寺前的广场上,身着华服的异域面孔成了主流。自和田、萨车而后,突然触到了色泽艳丽、缀满饰物的华服之美——在昆仑山脚下的荒漠里,只有这醒目的鲜活劲儿才适配这些绿洲城市,也只有立体的西域面孔更能衬托出这华服的美丽。

  走进古城,一条巷有一条巷的风景:有的小巷彩绸和画毯挂满墙壁,仿佛是条活着的丝绸博物馆;有的小巷街灯和房墙上高低错落地挂满了老车轮、旧木箱、老

  背包,让人梦回古丝绸商道;有的小巷在街角还原了老喀什民居里炕角煮茶炕上铺毯招呼客人的场景,雕花门窗下,人们悠闲地吹着晚风;有的街巷琴声回转千叠,老翁操胡乐,少女舞纱裙,舞动的节律有汉唐八方来聚的遗风……这个由99条土黄色街巷构成的老城像一座迷宫,古老又青春:铜匠铺和咖啡屋相邻、旧梁柱下鲜花盛开、长袍居民和游客杂坐、古乐与流行曲交织。

  喀什的美是有根基的。《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国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与古城一街之隔的高台民居建筑群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喀什的千年之美。据说这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因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间须就着原址依形就势层层加盖,大小不等,造型随意,把地上空间用到极致:每个巷道随处可见如同空中廊道一样的“过街楼”,还有悬在街面的“半街楼”,小巷深处还有盖在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它们不但可以给行人遮阳,相互勾连形成的迷宫还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小巧的院屋里有许多手工作坊:非遗土陶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坦在懒洋洋地小憩,家人在旁边聊天,任游客进进出出;铁匠家族第五代传人努尔麦麦提热情地给游客送谷子,和游客一起逗弄他养的“穿着大靴子”的鸽子,好像铁匠铺的生意与他无关……匠人们和老房子一样,安静松弛。有些遗迹可以看出,房子大多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看似松垮,但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土黄的建筑和绚丽多彩的门窗形成强烈对比,最妙的是,不管楼建多高,房有多挤,依然有院子可见天日,又有屋前楼顶雕栏围护的高廊和露台可凭人远眺。高崖之上,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楼顶屋前又可互相通达,幽深而神秘。这个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史书记载,张骞来到喀什时,这里是疏勒国。如今遗迹在喀什城郊的盘橐城是疏勒国的王宫,其周边繁荣的街道和店铺、往来其中的各国商人给张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身处欧亚大陆腹地中央地带,喀什一直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这个面积和河南省相当的地区虽然曾经因交通不便成为难以抵达的边塞,但如今灯火通明的不夜盛景已经开始露出了它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的活力和潜力。早上卫老师看到一条新华社消息,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喀什至重庆的旅客列车开通。回望来时的路,不管是国道还是高速,抑或是并行的铁路、空中的航线,一张远阔大于丝绸之路的交通网已经把南疆和祖国内地及亚欧大陆连接起来,喀什展现着“亚欧通衢”新图景,是“一带一路”中当之无愧的明珠。

  上午在喀什博物馆,我们看着北魏使者出使题记的拓片、汉代的文书和铁犁铧、唐代的佛头、宋代的华服、清代的石碑照片……不禁感叹:中国历朝历代,国运昌盛则丝路兴、文化兴、经济兴、百姓兴。

  “桑椹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林则徐在南疆时写道。夜里近11点,天依然透亮,街巷两边的水果摊位果品排列得像油彩静物一样。突然就想起喀什博物馆的那幅绘象中华产业图棉毛毯。抗战时期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一张海棠叶形的中华地图中织出各省区物产的?而今在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里,国强民丰的太平图画足以抚慰前辈之灵。(文/图 本报记者 卫建波 闫雅琴 通讯员 卫雨桐)

  (7月1日发于新疆喀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