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生态兴则文明兴

2020-03-31 18:25:00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责任编辑:建伟

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地处浙西北的安吉县历史悠久,“七山一水二分田”,素有“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 ”之称。

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村口立着一块大石头,醒目的红色字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镌刻其上。作为“两山”思想的阐发地,小山村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1.jpg?x-oss-process=style/w10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正被不断重申与践行。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上山开矿、建水泥厂是余村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腰包鼓了、日子富了,却也落得个炮声震耳、粉尘飞扬,不仅环境被严重污染,山体大面积受损,还面临不小的安全生产事故风险。

关闭矿区、水泥厂,克服村集体收入暂时面临下滑的危机,勇于尝试经济发展新思路;还是为了一时利益继续等待“坐吃山空”?当年,站在转型“岔路口”的余村人有些茫然。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曾到过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他对村中关掉污染小矿山和水泥厂来修复绿水青山的举动颇为赞许,评价称:“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jpg?x-oss-process=style/w10

随后,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不走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老路,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污染村”,到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建设的“旅游村”,如今的余村,春满茶园,花开遍野,青山叠翠,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指引,走上生态富民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本。

2019年,余村农民人均收入为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习近平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3.jpg?x-oss-process=style/w10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早在华夏古典文学中,自然万物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可谓花鸟鱼虫天然趣,风花雪月醉人心。诸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从春秋冬夏、阴晴冷暖,到高山流水、日月星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已在诗人的吟咏中萌芽。

4.jpg?x-oss-process=style/w10

面对自然,因为心生崇拜,所以常怀敬畏。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古代先民提出了许多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宇宙万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则,人亦需顺应自然规律。荀子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如何保护生态平衡的思考以及维护天人和谐的实践,自古有之。正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变“向自然索取”为“借自然造福”。又如《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5.jpg?x-oss-process=style/w10

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透过中华文化的“绿色基因”,指导现在,预见未来。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提醒人们可以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同时也警示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辨证法》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生态哲学思想熠熠生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把“绿色足迹”留在大江南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这样告诫。

2013年4月,他在阳光璀璨的海南同当地干部共商生态环境保护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7.jpg?x-oss-process=style/w10

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2015年新年伊始,“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叮嘱,萦绕在碧波荡漾的洱海。

2016年3月,一句“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突显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高原考察时,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2017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8.jpg?x-oss-process=style/w10

2018年4月,习近平从北京直飞湖北宜昌,一下飞机便前往长江沿岸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019年的人间四月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向全球释放鲜明理念:“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2020年再到安吉县余村,总书记同在场村民亲切交流:“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

9.JPG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如今,一幅“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展开,待看大好河山,风光无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