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讯(记者 王鸿斐 通讯员 商聃)2月21日,记者从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获悉,河南省“十三五”中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结果日前公布,济源示范区考核得分居省辖市第三名,获省辖市“优秀”等级。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是检验地方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及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的核心机制。在5年规划期内,每年开展一次绿色发展指标评价,在规划期第三年和规划期结束后次年分别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中期考核、5年考核。考核指标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评价结果、公众满意程度、生态环境事件等5个类别、22项二级指标、56项三级指标、107项基础数据和55项具体工作,涵盖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能源、水、土地、森林及秸秆利用、城乡废弃物处置等资源节约领域,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保护领域,山水林田湖草及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矿山恢复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及化肥使用等生态恢复领域。考核以数据方式体现地方的绿色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衡量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统筹平衡能力。
2016年以来,济源示范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做专题讲话并进行重要批示。示范区管委会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一办法两体系”,建立由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牵头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跟进、研讨会商、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35亿元,全面推进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三大领域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济源示范区22项二级指标特别是其中的16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了省定年度目标,并在省级、国家级评比中位居前列。在全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评价中,济源示范区指数居省辖市第一名,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低碳城市典型予以推广,并受邀参加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作主旨发言,同时被明确为50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济源示范区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市,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持续提升、污染排放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三大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森林面积达129万亩,活立木蓄积达38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省前列,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有28%的行政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村”称号。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