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卷书雄百万兵”

2020-01-21 14:30:00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责任编辑:建伟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1月19日下午,他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645646.png?x-oss-process=style/w10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的民族解放道路。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这声音至今响彻神州大地。

“一卷书雄百万兵”

位于云南省腾冲城西南部的和顺古镇,一湾碧水绕村而过,古刹祠堂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狭窄悠长。古镇内半坡之上,一座青铜塑像矗立在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央,“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于此。

64640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过去,和顺人从大山里赶着大马帮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中原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开放包容的和顺文化,也深深融入幼年艾思奇的血液里。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他功不可没。

6749749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艾思奇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并在此期间认真学习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救亡图存之际,这位21岁的青年毅然放弃学业,义愤归国以示抗议。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于马克思这句名言,艾思奇深谙其道,高深的学问只有接近大众、走进大众,才能真正影响大众,形成力量。如何让渴望进步的“追光者”们正确地认知世界、改变世界,他着实花费了一番心力。

艾思奇回国后来到上海工作,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努力在人民大众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1935年,他的著作《大众哲学》问世,引起全国轰动,不到两年时间就再版十次,至今畅销不衰。

在艾思奇纪念馆展室,有首诗云:“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思想的力量、大众的力量从中可见一斑。一本《大众哲学》,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先河,引导众多青年走向革命。

564964960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参观纪念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

从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岁月,到在中央工作的日理万机,学习马克思经典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一种生活方式。

64404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在上大学前,他把《资本论》通读了三遍,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曾在福建宁德一起工作的同事说:“他特别喜欢看马克思主义原著,看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马列著作及重要文献汇编是他办公室书架的常见书目……

“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2018年5月2日上午,习近平在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让科学理论的“滋味”飘香四溢,源源不断地提供思想营养,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深深的挂念。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的叮嘱语重心长:“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北大校园里,他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的目光高瞻远瞩:“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7497490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一句句妙言隽语言简意赅,一条条金句语录切中肯綮,为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故事”筑牢根基。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一百多年前埋下的那颗真理种子,正在中国的“沃土”上抽枝发芽、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9950974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二字反复提及: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毋庸置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历史创造作用的过程,成就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荣光。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我国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海军,中国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钢铁凤凰”展翅飞翔;5G牌照正式发放,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冠军……

6440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真理之光照亮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