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大道向前——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纪实

2019-10-18 11:39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刘永芳

助力扶贫事业

特殊钢棒(卷)生产线

精品高速线材生产线

80MW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

厂区夜景 图片均为李鸿摄

  太行巍巍,见证了济源钢铁发展的沧桑与变迁。

  黄河滔滔,记录了愚公故里钢铁儿女的豪迈与担当。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风雨砥砺,几代济钢人奋勇前行,终使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崛起在太行山下黄河岸边。

  忆往昔,它波澜壮阔的传奇和光荣的名字已镌刻在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史册上。

  看今朝,济源钢铁正沿着汗水浸染的足迹,不断书写着济钢人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

  如今,济钢人怀揣着中国制造2025引领者的美好愿景,正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1

  它从历史中走来

  在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时代,济源钢铁应运而生。

  在那火红的年代,100多名工人扛着红旗把建厂的桩基打进了荒草丛生的土地,建厂的序幕就此拉开。第一批钢铁工人踏着泥泞、点着油灯、喝着蟒河水,靠手拉风箱、铁锹上料,以星星之火点燃了最初的钢铁强国之梦。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工艺落后,企业先后走过了下马、合并、转产、上马等曲折历程,直到1971年1#100m3高炉投产出铁,才改变了企业十几年一直沿用的土法炼铁工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中国经济步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济钢人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建起了两座100m3高炉,生产逐步转入正轨,但发展依然缓慢。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步伐,济钢人抢抓机遇,坚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迅速使企业实现了铁、钢、材的成龙配套。

  2001年,济钢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企业体制使企业以一年等于四十年的速度突飞猛进,改制历经18年,在跨越了“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钢到优特钢”的几大高度之后,一举跨入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终于构筑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钢筋铁骨。

  今日的济源钢铁资产总额已达150亿元。在整体工序上已拥有长流程钢铁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精良装备。企业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测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备了年产400万吨铁、400万吨钢、400万吨材,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生产经营能力,主导产品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梯级跨越,成为同时期建厂的河南省十多家和全国200多家地方钢铁企业中的唯一幸存者,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特钢企业。

  光阴荏苒,济源钢铁闯过一道道难关,先后跻身于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不断在中原大地上演绎着跨越式发展的精彩篇章。

  2

  它在改革开放中成长

  1992年的济钢,还是一个只能生产生铁的“钢铁”企业,年产量只有17万吨。

  1993年5月,时任焦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的李玉田调任济源钢铁主持工作,从此,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济源钢铁也迎来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到质的嬗变。

  1994年第一座炼钢转炉冶炼出第一炉钢水,结束了建厂36年有铁无钢的历史。1995年连铸一期工程投产,生产出的第一根连铸方坯结束了落后的炼钢模铸工艺。1997年棒材生产线建成投产,生产出了第一根钢材,一举成为河南省继安阳钢铁之后的第二大铁、钢、材成龙配套的钢铁联合企业。2000年年底,济源钢铁实现了钢铁产能翻番,钢产量突破50万吨,至此步入了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俱乐部”。

  时间的年轮进入到“十五”“十一五”的黄金发展时期。2002年,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济钢高速线材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捆线材,并创造了当时全国同类工程中投资最少、建设周期最短、达产最快的三项“全国之最”。2004年,济源钢铁百万吨钢铁扩改工程竣工投产,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标志着济钢跨入了1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行列。2006年钢产量突破了200万吨,进入全球钢铁企业统计行列。2007年钢产量突破250万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上升到第110位。

  从2010年以来的九年,济源钢铁全面进入超越阶段,陆续完成了投资60余亿元的“十二五”转型升级优特钢轧制工艺、环保治理、循环经济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改造。

  一条湨河将济源钢铁分为南北两区,而济钢跨过去的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通往特钢领域的一片广阔蓝海。

  2012年2月29日,是济钢南北两区首次通车的日子,第一炉跨河铁水运抵新炼钢厂房。董事长李玉田轻点鼠标,启动氧枪,第一座120吨转炉第一炉合格钢水经过2#LF精炼炉精炼后,8机8流连铸机顺利拉出了第一批钢坯。

  虽然每项工程都足以载入史册,但没有哪一次能像2013年7月10日“十二五”转型升级系统工程的竣工那样令济钢人群情振奋。因为这个项目的竣工投产,标志着中国优特钢领域内,中原大地上又升起一颗璀璨明珠。

  2016年以来的“十三五”时期,济源钢铁围绕着特钢战略,进入提档升级的深度转型阶段,特钢产品的触角向国内外中高端机械装备业基础零部件领域进一步延伸。

  回首济钢的风雨岁月——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用了36年,成为铁、钢、材联合企业只用了3年;实现100万吨钢用了46年,实现第二个100万吨钢只用了2年,实现第三个100万吨钢用了5年;如今济钢已经达到400万吨级产能,优特钢比超过70%。

  站在新的规模起点上,济钢人已经不再强调“个头”大,而是转向了“筋骨”强,那就是把济钢建设成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优特钢精品基地。

  3

  它在企业改制中蜕变

  新世纪伊始,济钢人抓住改革开放赋予的发展先机,迎来了体制转轨发展的春天,为济钢转型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2000年,为顺应国企改制的大潮,在李玉田提出的“要改就要真改,要触及产权地改”的思想指导下,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始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命运,推动了企业发展。2001年,企业5000余名员工共同出资,收购了企业的国有资产,组建了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国钢铁界产权改制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2002年,国企改革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而彼时的济钢在崭新的体制下正加足马力推动项目大干快上,创造了“一年相当于四十年”的发展奇迹。

  济源钢铁因改制而得到蓬勃发展。2003年3月,时任河南省主要领导在郑州主持召开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董事长李玉田在会上介绍了济钢改制的经验,引起众多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

  改制为济钢的发展插上了金翅膀,以李玉田为核心的班子决策者从改制前的注重眼前效益到改制后的着眼长期战略和远景规划,改制18年间,企业技术装备逐步实现大型化,钢产量相继实现了从100万吨到400万吨的超越,企业不仅跻身于中国优特钢企业第一阵容,而且进入世界钢铁企业100强。

  2016年6月,济钢举办了一场“改制15年纳税50亿元”新闻发布会,在当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济钢向社会交出了“改制15年纳税50亿元,累计社会贡献89.4亿元”的成绩单。而这一成绩很快就被2018年“改制18年纳税80亿元”刷新,纳百亿税金指日可待。

  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数据是最有力的衡量者。2018年,是济源钢铁改制18年,当年产钢坯385万吨;销售收入207亿元,是改制前2000年的31倍;实现利润21亿元,是改制前2000年的74倍;两税上缴16亿元,是改制前2000年的28倍。

  如今,济钢人满怀着“装备工艺的自信、产品的自信、质量的自信、管理的自信”,正奔跑在实现“百年企业,百亿税金”的宏伟征途上。

  4

  它在转型升级中超越

  济钢人没有满足,也没有停留,他们正奋力前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拓宽之路上。“国泰”牌建筑用钢广泛应用于高铁、地铁、水电、火电、公路、铁路等国家大型基建项目中,无论是黄河小浪底还是长江三峡,无论是沁北电厂还是南水北调,无论是西气东输还是青藏铁路,无论是高速公路工程还是高铁工程,都有济钢的“国泰”品牌,它以“国家免检产品”“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等称号傲然于世。今天的“国泰”钢材已经走出国门,出口美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济源钢铁生产的建筑钢在市场上独占鳌头,济钢向优特钢领域进军的步伐仍在继续,因为这一代济钢人注定是要实现特钢梦想的一代人。他们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历经十余年的坚守和突围,使产品结构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终于跻身中国优特钢企业第一阵容。

  与此同时,济源钢铁的研发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检测手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河南省认定的省级技术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和河南省工程机械用钢技术研究中心,配置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全自动端淬硬度计等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档研究设备,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构建起了完整的高端特殊钢新材料研发平台,近年来已累计开发优特钢品种300多种。

  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济钢历来将质量视为生命线,按照ISO9001等技术规范标准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认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智能控制,国家各级质量监督部门抽查审核,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根据中国特钢协会统计,2018年,在全国28家重点优特钢企业中,济钢特钢总量排名第4位,其中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产量均居全国前5位。

  如今,济钢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可生产φ5.5~300mm规格全覆盖的棒、线材特殊钢企业,工业钢产品和质量在市场上得到公认。产品已经进入代表国际第一档次的美国卡特彼勒、戴姆勒公司,国内进入了以东风锻造等为代表的汽车用钢企业,以东风德纳等为代表的齿轮钢企业,以洛阳轴承等为代表的轴承钢企业,以中钢郑州设计院等为代表的弹簧钢企业,以山东胜通等为代表的帘线钢企业,以上海奥达科等为代表的冷墩钢企业,以郑煤机等为代表的煤炭机械用钢企业,以一拖等为代表的农机企业。

  2019年,为推动钢产品不断向高端用钢领域升级、向装备制造产业延伸,济钢投资3亿元的精品钢材深加工生产线于3月投产,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条线材改制生产线。并吸引了湖南铂固、湖北正天洋、苏州良启等下游用户纷纷入驻济源市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济钢在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又按下了钢产品深加工事业的加速键。

  梦想有多远,济钢就能走多远。济源钢铁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冲破一个个技术壁垒,奋力开拓,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践行者与领跑者。

  5

  它在绿色环保中升华

  环保是对未来的承诺,环保治理始终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济钢人对环境保护作出的最有力的宣告。

  济源钢铁不断缔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逐渐成为绿色产业的践行者和驱动者,它率先打破传统钢铁企业“资源耗费—钢铁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发展模式,创设了“资源减量耗费—生产高效优特钢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循环”的反馈式非线性发展模式。据中钢协的数据统计显示,济钢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名列全国钢铁行业前十位,河南省同行业第一名。这一数据中,节能减排的贡献功不可没。

  2017年以来,济钢共投资30亿元建设环保节能改造工程,先后实施了炼铁、炼钢、轧钢工序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改造,烧结工序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无组织排放治理改造以及其他节能环保项目改造等共计30余项,通过提升装备水平和环保的深度治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碳的排放,有效控制扬尘,减轻大气污染,实现了绿色生产。

  2019年,济钢又陆续投资10余亿元用于铁前系统的大型化装备改造,在实现产能置换的过程中,同步对烧结、轧钢、石灰、煤气发电、固废处置、污水处理、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污染防治等工序进行改造升级,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环保和节能水平,真正把济钢建成绿色工厂和花园式工厂。

  省工信厅为推动河南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连续两次在济源召开济钢区域加工中心现场会,2018年年底济钢被河南省政府评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今年3月注册成立了“河南省特殊钢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济钢作为董事长单位,正在联合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南阳汉冶特钢、洛轴、许昌远东、河南巨力等实力股东致力于钢铁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为河南乃至全国的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奉献力量。

  6

  它在诚信创新中前进

  穿越历史的时空,济钢实业报国的情怀还体现在始终以实现企业、社会、员工、股东的和谐发展为己任,用诚信与创新、大爱与无私铸就了新时代的钢铁之魂。

  改制18年以来,企业大力支援教育事业,共发放数百万元资助金,资助了千余名大专及本科学生;大力支援文化体育事业,先后出资3000余万元,支持省市篮球等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冠名河南男子篮球队并先后承办了40多场国际、国内赛事,为我省篮球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力支援抗震救灾,2008年以来,先后向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达1000余万元。大力支援老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实现共同致富。大力支援村办企业发展,不遗余力加强企地共建。2018年6月,向“济源市扶贫基金·济源钢铁基金”捐赠3000万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企业。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员工福利逐年提高,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大学生公寓楼、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相继投入使用;电子阅览室、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以及休闲公园等生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按时缴纳,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几代济钢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诚信、创新、求实、奋进、忠诚、奉献、共创、共享”的经营理念,更好地诠释了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精神。

  “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基础原材料,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充当主力军。”董事长李玉田说,“济源钢铁人将继续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继续优化体制求生存、抢抓机遇求发展、激活机制求创新、深化改革求图强、转型升级求一流,再创新辉煌。”

  时间,已设定好新时代的新坐标,济钢人面前的光明大道正向前徐徐铺展……(记者 张海涛 成利军 通讯员 苏晓春 李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