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邵原 > 正文

摘掉“穷帽”奔小康

2019-05-22 11:22:23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鹏鹏

摘掉“穷帽”奔小康 - 济源网数字报

新建游园景色宜人,居民住宅绿树环绕,丘陵地带花果飘香……5月16日,记者在邵原镇张凹村采访时,深切感受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这里的生动实践。

兴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张凹村有7个自然村、11个居民组、378户14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已脱贫12户47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帮扶单位负责人和驻村干部深入走访、调查,了解村民意愿,摸清村里实情。驻村干部多方考察后发现该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就引导群众发展红薯产业,鼓励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村里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远赴山东省菏泽市和新乡市延津县、封丘县等地考察红薯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大家与当地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了解红薯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信心。”村委会主任翟小国告诉记者,考察归来,村民就开始小面积种植,全村种植了40余亩红薯。

扶贫工作不仅要依靠外力,帮助贫困群众找项目、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帮助贫困群众转变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海峰说,目前全村已经种植红薯300亩,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推进商标注册、产品深加工、储存销售等工作,把红薯产业做成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诱人的杏子挂在枝头,新栽的桃树在风中摇曳……“这些杏子再过几天就上市了,我们可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桃树3年后进入丰果期,这期间我们将探索林下套种模式,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据介绍,山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环境无污染,盛产各类水果,且品貌佳、口感好。该村干部就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引导群众发展富硒果业,注册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2018年,张凹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4万元,并退出贫困村序列。

办实事,增强“内生”动力

从田间小路到村庄大道,从贫困家庭到企业车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无不呈现出一幅朝气蓬勃、安居乐业的崭新画卷。

不落一户,不掉一人。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就业脱贫政策优势,积极开展转移就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发6个公益性岗位,积极联系金利、万洋、富士康等企业帮助5人解决就业,鼓励外出就业创业5人,组织适龄妇女家政技能培训48人,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典辉说,该村累计向村民推介就业信息1000余条,帮助实现就业12人次,协调发放创业补贴、创业贷款4人次30.5万元。

采访中,一抹“橘黄色”映入眼帘,只见他手持扫把,清扫着地面的落叶、垃圾。“扶贫政策好,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强烈了,干劲足了,日子就好过了。”据介绍,这位保洁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被安排了公益岗,每月收入1900元,家里2亩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他工作之余在那打工,一天还可收入50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标识牌更新、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文化舞台建设、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前村民办医保要跑到镇里,看病条件也差,现在都好起来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真是方便快捷。”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张小陆深有感触地说。

美环境,提升百姓福祉

“耕田犁地伴耕牛,走遍大地任性求,以食为天民所依,开创大业是先流。”“精耕细作论短长,踏平田地拓旧荒,春来勤于万民事,秋奉平畴五谷香。”……漫步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着乡村振兴的各项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张海峰说,这些用书画艺术传递文明、宣传政策、倡树新风的文化墙,已成为村民求知、求乐、求富的精神家园。

针对村里垃圾乱堆、杂物乱放、蚊蝇乱飞、污水横流的现象,村干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切实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解决脏乱差问题,是广大群众的心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任德宽谈及人居环境改善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之前街上随处有猪圈,村民都不敢出门。现如今猪圈已拆除,垃圾堆、柴火堆也清理了,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群众生活更加安逸了。

产业发展了,村庄变美了,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期望更高了。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兴元家,记者看到新购买的地板砖、水泥、墙漆堆放在室内。他告诉记者,得益于迁户并村项目,他家分到一套新房子,正准备装修入住。“我们一家享受‘慈善超市’扶贫政策,两个儿子享受教育扶贫政策,我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家庭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李兴元的妻子笑着说。

谈及今后发展思路,李典辉说,村里将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盘活荒山荒地,发展林果产业和红薯深加工项目,打造特色品牌,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老百姓生活更有盼头、更加美好。  (济源日报记者 张佩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