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

2019-05-20 16:53:16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刘永芳

参观济渎庙

走进柴庄遗址

孩子们围在文物前仔细地观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虽然今年的主题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倡导博物馆要多组织高质量、接地气的文化活动,鼓励大伙积极参与,让人们走近文物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幸福感和获得感。

济源是一座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博物馆日前后,我市围绕“新意、新知、新趣”展开系列活动,真正让大伙“零距离”接触济源历史文化,从而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首次开展文物直通车活动

走进文物,触摸历史

5月18日,市文物管理局首次开展“走进文物·触摸历史”——文物直通车活动。本期有40余名市民报名参加,小朋友占多数。

当天上午8点半左右,“文物直通车”抵达第一站济渎庙。济渎庙作为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文物直通车”团队内,除了一位3岁的宝宝,其他人对济渎庙多少有所了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伙重温了济渎庙辉煌的过去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四年级小朋友郭芃泽,一路上拿着济渎庙展册。每到一处景点,他都对应着翻看文字介绍。这回,郭芃泽终于弄明白,古时济水因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济源作为济水的源头,因而得名。

随着《盗墓笔记》《黄金瞳》等电视剧的热播,大伙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物直通车”第二站来到位于天坛街道办事处的柴庄遗址。

柴庄遗址是我市文物工作队于2018年12月在配合一所学校拟建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时发现的。该遗址位于天坛柴庄西的高台地上,比周围高出约一米。目前,已揭露的古文化遗址面积有3000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已发现环壕、半地穴式房址10余座,窖穴(灰坑)142个,水井1眼,烧陶窑1座,动物从葬坑3处,古墓葬21座,(其中商代灰坑葬7座,汉代4座,唐宋4座,其余皆为明清墓)。

现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豪向大伙介绍,柴庄遗址是文物部门在济源境内一次性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遗址的年代主要属于殷墟文化三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代晚期。它的价值主要在于研究商代基层人们的生活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叔叔,古墓里真的和电视里一样有僵尸吗?”“挖到的古董值多少钱啊?”……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王豪哭笑不得。

市博物馆是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展出的出土文物件件是珍品。在讲解员通俗易懂的解说下,大伙了解到了两汉时期高度发达、兼容并包的文化艺术和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郭力红带孩子参加活动的想法,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让孩子接触历史,促使孩子有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但首先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作为济源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据了解,文物直通车活动分为三期,第二期、第三期暂定在5月25日和6月8日开展,市民可通过济源文物网、济源市文物管理局(微信公众号)免费报名参加。

发挥资源优势

让文物走出“深闺”

除文物直通车外,此次国际博物馆日,市博物馆还举办了罗山皮影展,并邀请有着近40年表演经验的皮影艺人前来我市给市民表演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始于宋代,历经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咚咚锵、咚咚锵……”5月18日晚上7点半,伴随着几声强有力的打击乐,一场年代感十足的皮影戏在市博物馆外的广场上精彩上演。慕名而来的市民早早就赶了过来,将演出现场围得满满的。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哪吒闹海》《哪吒返乡》《猪八戒背媳妇》等经典剧目被一一演绎,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市民驻足围观。

8岁的杜雯晗坐在台下看得目不转睛。第一次观看皮影戏的她觉得既新奇又好玩。“我听妈妈说皮影戏是很久以前人们看的‘电视节目’。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皮影戏就成了孩子们的‘动画片’。”杜雯晗说,妈妈告诉她皮影戏里的人物是由牛皮做的,然后用几根小棍子支撑着变换动作。这让她对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说最近一段时间博物馆里都有皮影展,我要让妈妈带我去看。”

济源晨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皮影演出只有一场,但皮影展则从5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30日结束。这期间,市民不仅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各种形象和制作工艺的皮影,还可以领略到珍藏至今的清朝年间的皮影道具,感受皮影的历史变迁。

家门口参观其他地方的文物展在我市已经不是首次。此前,市博物馆曾与多家博物馆联合,在我市举办临时展览,《汉石春秋——南阳市汉画馆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黄河中原百姓50年生活变迁摄影展》……一个个原本需要赶往当地才能看到的展览出现在家门口,让市民足不出“市”就能领略到当地的历史文化。

除了引进来,我市的文物也曾多次“受邀”前往各地进行展出:国家二级文物北宋玉简,走出展馆,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院举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汉褐绿釉陶舞俑、汉褐绿釉陶吹排箫俑件等济源文物参加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丝路遗韵——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物展》,在省博物院集体亮相……近年来,市博物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临时展览等活动,市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工作,使各具特色的展品通过不断地引进来、输出去让文物走出“深闺”。

创意活动让文物“活”起来 

历史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济源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目前,全市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有9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轵国故城、柴庄延庆寺塔、阳台宫、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在我市地上文化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许多单体建筑无论是从年代、规模、价值或结构方面来说,在全省首屈一指,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称为“中原地区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集中诠释了我市历史悠久的济水文化、古轵国文化、道教文化和枋口水利文化,许多单体建筑堪称精品。济渎庙寝宫是河南省最早的宋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奉仙观三清大殿用材可谓海内孤例。

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5073件(套),珍贵文物348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96件,三级文物3263件(套)。自市博物馆开园以来,就一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无论是工作之余,或节日假期,只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到市博物馆进行参观。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对于博物馆这个囊括上万件历史文物的地方来说,单纯引进门可不行。对于一些市民尤其是孩子们来说,博物馆专业性较强,仅是进去逛逛,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其中的文化精髓。这也成为了很多市民此前不愿意走进博物馆的一个原因。

通过具有时代创新感的活动,让原本不少市民“踮起脚尖”去触碰的浸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物“俯下身子”贴近百姓,成为我市弘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些年,我市进行诸多尝试:文物课堂进校园,通过济源历史文明图片展、课堂讲座、拓片体验等中国传统特色活动进课堂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拓片体验、墨香济博——书上阳台帖、文物绘画、“我是小小考古家”考古体验、“小小讲解员”、“探秘寻宝”等馆内活动让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文物身上的故事,触碰历史……一个个浸润着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新鲜感的活动,让原本厚重的文物焕发出新的魅力,让市民穿透时光、对话历史,收获新知。

正是有了一个个接地气、贴民心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带着孩子和家人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2018年,我市博物馆全年开放310天,参观人数达24.5万人次。如今,参观博物馆已然成为不少市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就是传承历史文化与文明。”市博物馆副馆长杨艳军称,让文物“活”起来就是文物保护的最佳境界。为此,市博物馆开设了扫码听讲解系统,游客只需要扫描博物馆门口的二维码就能听到专业讲解,并可自行选择讲解内容。除此之外,一些陈列在橱窗里的文物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二维码标签,来到这里的游客只需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到文物的信息。(济源晨报记者 侯天一 李楠 李亚楠)

(原标题:我市围绕“新意、新知、新趣”开展系列活动 文物上“新” 文化走心 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