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能人”归乡 为乡村振兴奋力追梦

2019-03-11 09:58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故乡”,在梦里,在心中,永远割舍不断的怀念,寄托着浓浓的相思与期待。近日,济源网记者采访发现,我市越来越多的能人归乡,用资本、技术、智慧耕耘着故土,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改变家乡面貌。

  刘志奇:刚上任半个月的村干部 化压力为动力

  “老刘,我的炒货店咋发展,你得出出好点子。”3月5日,在梨林镇东许村党群服务中心,50岁的村民董红卫一把拉住了刚上任半个月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志奇。

  64岁的刘志奇是土生土长的东许村人,因为工作原因,全家已搬到市区生活了三四十年。“逢年过节回老家来看望两个哥哥,和乡亲们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忘不了根。”

  退休后返乡任职,刘志奇算是临危受命。“困难不少,问题不小,是压力也是动力。”

  很长一段时间,东许村村委班子涣散,党员队伍分帮结派,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工作一盘散沙,村民群众迫切期盼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201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经村党委研究决定,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田顺喜“三请诸葛亮”,找到了在我市一家企业担任安保处处长的刘志奇。

  面对群众的信任,面对贫困落后的村子,刘志奇深感肩负的担子不轻,他与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探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家和万事兴,村委班子团结了,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刘志奇说,村里必须建立支部学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逐步培养党员干部奋发向上、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和作风,增强带领群众追梦、圆梦的信心。

  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刘志奇决定一个人搬回老家住。“既然大家信任我,就不能光说嘴,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干实事。”

  修路、水利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虽然才正式上岗半个月,刘志奇早就摸清了村里的情况,更明确了发展方向。

  把能干事的人团结起来,把愿意干事的年轻人召集起来。

  谈及今后村里的发展时,刘志奇充满信心地说:“带好头领好队,让全村人增收致富,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的目标。”

  郭磊:返乡十余年造福乡邻 逐梦希望的田野

  2006年大学毕业后,从郑州回到家乡的梨林镇西湖村村民郭磊,子承父业,凭着踏实、勤奋和不懈的努力,回报社会,造福家乡。十余年来,他不仅实现了自身事业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岗位,帮助周边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3年,全力负责企业生产的母亲生重病住院,感觉父亲一下子垮了。”郭磊说,“西湖食品厂是爷爷和父亲一手打下的江山,不能在我这儿倒了。”

  新青年,新思路,新模式。郭磊顶着巨大的压力,瞒着父母到新加坡学习管理知识,转变生产模式,成功让食品厂起死回生。

  “村里有充足劳动力,政策环境逐步向好,配套设施齐全,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有广阔天地。”郭磊正式接手企业后,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儿。他说,经历了母亲生病这件事,对“家”更依恋了。

  扩大食品厂规模,创新管理模式,西湖食品厂从西湖村搬到了隔壁范庄,郭磊说,厂里平均每年吸纳返乡大学生10余名,为附近百余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致富增收。

  西湖村44岁的刘拴花已经在食品厂干了12年,从最初的学徒工到熟练工,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组长。“在家门口上班,方便又快捷,每月近3000块钱的工资,生活很幸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了充分的地方特色,才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都提了,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郭磊深有感触地说,“眼光得放长远,今年食品厂要继续创新思路,让传统本土糕点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我也要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出劲努力。”

  今年,我市向在外乡土人才发出“邀请函”,建立联络群、召开座谈会,希望进一步建强基层骨干队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实现农村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乡土人才留得安心、发展得顺利。(济源网记者何岛 原芳纯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