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他们经历的抗战丨“团结就是打不垮的力量”

2025-08-27 10:12:48来源:大河网责任编辑:陈亚楠

  “没想到还能再获一枚纪念章。”虽已101岁高龄,刘德山的声音依旧洪亮。胸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刘德山曾作为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到天安门广场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10年过去了,老人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方阵车队在观礼台前缓缓行进,那一刻,我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要迸发出来,就想让全世界看到抗战老兵的精气神儿。”

  “不想当亡国奴,就得上战场”

  1942年的豫东大地,饥荒与战火交织。抢牲口、抢粮食、抓壮丁,日军的暴行让刘德山痛彻心扉——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当亡国奴”的念头在他心中燃烧着。

  18岁的刘德山毅然参加新四军,成为一名负责送信的通讯员,“那时候打仗缺人,咱就该上前线”。

  初入部队时,他入编新四军第四师。1944年春,刘德山参加了人生第一仗,夜袭永城代庄日伪军据点。

  “日伪军盘踞在此,黑夜出去抢掠,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刘德山和战友们趁着夜色突袭,“我们摸黑爬过土墙,我手里攥着颗手榴弹,紧张得手心冒汗。”

  “队长喊‘打’,我跟着扔出手榴弹,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爆炸声里,日伪军乱作一团,不到半小时战斗就结束了。”说着,老人紧握的右拳高高举起,“这场仗共打死、俘虏300多人。”

  次日,他们乘胜追击,向日伪武装发起进攻,又俘虏700多人,彻底铲除了当地的日伪军,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战斗结束后,他们把缴获的粮食全部分给百姓。“看着老乡们捧着粮食流泪,我觉得这仗打得真值”。

  “装备落后,团结也能打胜仗”

  “当时条件差,一个连顶多20多条枪,子弹常是两板12发,战士们背着汉阳造步枪,‘三八式’都算稀罕物。”刘德山告诉记者,当时到战场上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打鬼子,“这种团结一心,让我们在那个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困境中,打出不少漂亮仗。”

  1945年春,永城二十里铺的北大河阻击战打响,这成为他最刻骨铭心的战斗。

  拂晓时分,连队接到阻击过境日军的命令,敌人虽仅一排人,却配备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而他们手里只有“三八大盖”,打完一枪就得手动上膛。

  作为突击队员的刘德山,迎着炮火打响了第一枪:“子弹擦着脊梁骨飞,我贴着墙根儿跑,一枪撂倒追来的鬼子。”

  激战中,我方增援部队赶来并肩作战,最终边打边退完成阻击任务。此役我方牺牲50多人,刘德山说:“虽然伤亡不小,但保住了身后的村子。”

  “装备落后,团结也能打胜仗。”在战场上,刘德山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就是打不垮的力量”。

  “纪律硬,骨头才硬”

  1945年8月,刘德山在战火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指导员说‘纪律硬,骨头才硬’,这句话刻进了我心里。”

  如今,刘德山经常和晚辈讲起遵守纪律和7处伤疤的故事。

  老人拉起裤腿,左腿膝关节处凹痕明显。在带领突击队攻打还乡团时,一枚手榴弹在身边炸开,他来不及躲闪,左腿被炸伤,留下了7处伤疤。“号角吹起来,就要向前冲锋!”他说,正是铁一般的纪律,淬炼出战士们硬如钢的骨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消息传来时,刘德山正在教导队学习。“首长站在高台上喊‘胜利了’,大家抱着枪哭,又把帽子扔上天。”

  那一刻,他想起牺牲的战友:“他们没看到这一天,咱得替他们好好活,建设国家。”

  抗战胜利后,刘德山又投身解放战争,参加睢杞战役等。他总说:“抗战那几年,教会我最要紧的是‘纪律硬,骨头才硬’。”

  “年轻人要记住,一要爱国,二要团结,三要纪律。只要国家强大了,就没人能欺负咱。”老人眼中的光芒和他胸前的纪念章,交相辉映。(记者 赵若郡 实习生 张馨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