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困难群众:搭上扶贫高速列车 能脱贫又能致富

2018-10-08 11:27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这一窝小猪仔儿是俺家母猪生的,每天喂得勤,它们长得也快。”说这话的,是邵原镇北寨村贫困户卢亚润。10月1日,济源晨报记者来到邵原镇北寨村,看到贫困户李小宽和卢亚润夫妻俩正忙着在地里收玉米。金黄的玉米被装在编织袋里,夫妻俩高兴地将玉米装上三轮车往家里运。来到他们家,已经收回来的玉米整齐地堆在房檐下,丰收的喜悦挂在二人脸上。

在国庆节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困难群众如何过节,有没有过好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在国庆佳节期间,济源晨报记者走访了邵原镇北寨村与大峪镇小横岭村,去感受他们的节日生活。

贫困户李小宽、卢亚润夫妻

政策扶持有力量 脱贫路上有希望

今年38岁的卢亚润,非常健谈,刚卸完玉米,便带着济源晨报记者来到她家小院外的猪舍参观。卢亚润盛好一盆猪饲料,刚倒在面前猪圈的食槽里,便有5只小猪仔来抢着吃。卢亚润说,这5只小猪仔,准备喂到春节再卖。如果行市好的话,收购价每斤7元钱,她养一头猪就能纯挣三五百元钱。

卢亚润全家6口人。2016年,卢亚润因为淋腺炎做了手术,不能干重活,还需要常年吃药。丈夫李小宽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出外打工。卢亚润的公婆前几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二人失去了干活能力,婆婆还因此安装了假肢。“家里俩孩子,闺女上技校,儿子上小学,开销真是令人发愁啊!”卢亚润说。

幸运的是,2017年5月份,卢亚润家的情况,引起了当时驻村的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的重视。驻村工作队详细了解卢亚润家的情况后,先帮助他们办理了慢性病卡,并给他们家签约了家庭医生。每个月家庭医生上门开展义诊服务,减轻了全家人的就医负担。从2017年6月份开始,卢亚润一家开始享受一些列帮扶政策。卢亚润上中学的儿子李开恩,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每年国家补助1250元钱。另外,每学期还补助400元营养改善费用。这下,卢亚润再也不用为儿子上学的钱从哪里来发愁了。女儿李宁今年技校毕业,外出打工,在城里亲戚开的理发店学理发技术。

不仅如此,去年8月29日,卢亚润被安排到了公益岗位——在家门口打扫卫生,每个月能收入1720元。另外,去年国庆期间,他们收到了产业扶贫第三季度分红2000元。秋收之后,帮扶单位还送来了两袋化肥解决他们家的困难。今年1月份,卢亚润一家享收到了产业扶贫政策分红3000元。另外,年初驻村工作队还免费为婆婆赵小芬更换了假肢。6月份,卢亚润在邵原镇卫生院住院一周,享受到了兜底报销政策,没有花一分钱。

“各种扶贫政策让我们一家人在短短一年里逐渐走出了贫困的泥潭,重新燃起了希望。”卢亚润说,如果没有国家扶贫政策,他们一家人还在艰难度日。在好政策的扶持下,他们一定会好好干,争取早一天脱贫。

脱贫户李小长

不仅要脱贫,我还要致富

“小长可不懒,啥活儿都肯干,虽然家里不太富裕,但是为人非常本分。”说起李小长,乡亲们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满嘴都是夸奖她的话。李小长在乡亲们眼中是个勤快人,种地、喂鸡……操持家务更是一把好手,每天都从早忙到晚。

“干净”是大峪镇小横岭村驻村干部对李小长的第一印象。或许是由于常年劳作的关系,年过六旬的李小长身形消瘦,一直佝偻着背。院子里整齐摆放着金灿灿的玉米,占据了显眼位置。“今年刚收的,收成还不错,这边稍差一点的,打算晒干后磨成饲料;那边堆的好玉米是自家口粮。”在介绍自家玉米时,李小长眼里都是笑意。

“李小长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她爱人崔公社在2014年得了偏瘫,丧失了劳动能力。好好的一个‘壮劳力’变成了一个‘药罐子’。”李小长的帮扶责任人孔丽娟介绍,自李小长丈夫生病以来,不仅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4万多元的外债。除了种些地偶尔打个零工,李小长并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那时候靠天吃饭,地里的收成也不好。有时外出打工,还找不到活儿干。”说起以前生活的艰辛,李小长充满了无奈,“也想找个正经工作,但由于老伴儿离不开人照顾,我这也走不开。”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9月,帮扶单位为李小长申请办理了公益性岗位。平日里,她只需要每天按时按点在村里打扫卫生,一个月能拿1720元。“这份工作好,离家近,也不耽误地里的庄稼,最重要的是能照顾老伴儿。”李小长说,从前没有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转移就业,金融扶贫、种植中药材补助、健康服务……李小长家现在能享受的各种补助、救助,一年下来可不少。她笑着说:“去年我们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60元,这在以前可是个大数字。”2017年,李小长家终于脱了贫。

“政策这么好,实在没有不努力的道理。”摘掉“贫困帽”的李小长,打算参加村里的核桃深加工项目。“现在的日子和前两年比,最大的变化就是生活有了盼头。有了盼头就有了精气神,就啥也不怕了。以前不知道路往哪里走,现在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小长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生活富裕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惠民、利民、为民、便民,真正让农民富起来。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仅要让村民“口袋鼓”,也要让村民“脑袋富”,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 王峰 丁玲玲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