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思礼 > 正文

47名知青42年后再聚思礼范寺 “寻根”第二故乡

2017-10-16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

知青合影

  “你是赵心齐?还记得我是谁不?”

  “你是……李占全!当年在村里看果园,我们还找你要过苹果吃呢。”

  10月14日上午,思礼镇范寺村一派热闹景象。47名曾在范寺村下过乡的五三一总部七五级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与范寺村村民欢聚一堂。

  60岁的老知青赵心齐脖子上系着红围巾,满面红光。她与几位年龄相仿的范寺村村民簇拥在一起,时不时握手拥抱。“42年了啊,那时候我还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赵心齐感慨道。

  1975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赵心齐和其他46名同学离开家乡,来到范寺村,这一待就是5年。

  那年赵心齐18岁,刚刚高中毕业。从小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和同学们,带着满身的书卷气来到范寺村,与范寺村村民同吃同睡同劳动,共同经历了5年难忘的日子。不会干农活急得哭鼻子;长时间拿农具,手掌上的水泡磨平了又起;肚子饿了就找食堂的广喜哥;村里看果园的李占全总是慷慨地拿出苹果给知青们吃……站在阔别多年的村子里,回想起往事,一些老知青和村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

  最让赵心齐和其他知青难忘的,莫过于村民们的热情。“那时候村里都是土房子土路,老百姓吃的都是粗粮,白面都舍不得吃。但每每我们到包户家里吃饭,他们总是慷慨地拿出白面馍招待我们。”“正是因为范寺村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对待,才让我们对这个村子念念不忘,把它当成我们的第二故乡。”

  42年间,这些知青各奔东西。他们中有在北京、上海工作生活的,也有走出国门的;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也有从商之后小有成就的。可不管相隔多远、工作多么繁忙,他们对范寺村的感情从来不曾变淡。为了这场相聚,他们推掉其他事情,不远千里赶了回来。曾经的老大哥,拄上了拐杖;当年的小姐妹,如今已两鬓染霜。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诉说着彼此的生活和范寺村的变化。

  42年前,范寺村到处都是土房子,房屋简陋,道路泥泞,村民生活困难,连吃水都有问题。如今,随着富民政策的出台,范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家家户户盖上了砖瓦房,村里道路都经过了水泥硬化,有的还铺上了柏油。地下管道铺设、无塔供水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去年,范寺村人均纯收入16000余元,多数家庭买了车。除此之外,2015年,范寺村获得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2016年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

  看着昔日的村庄变得越发美丽,一位老知青忍不住感慨:“田园秀了,村庄美了,乡亲们的生活越发富足,这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见习记者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