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思礼 > 正文

思礼镇三河村扎实做好文明“三道菜”

2017-03-03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思礼镇三河村是塌七河、红涧河、湨河三条河交汇地,村子不大,现有249户居民,950余人。村里孔姓居民都是孔子后人。谈起村里的变迁,今年75岁的孔祥明打开了话匣子:“我认为这就是小康。我们村的老百姓现在过的就是小康生活。”

  谈起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孔祥明打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做好“三道菜”!

  “五会”制度是“硬菜”

  “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这‘五会’制度在俺村发挥的作用可真不少。”让孔祥明印象深刻的是,此前,三河村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较为严重,“村民看不惯,办事多花钱。”

  “如今,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新风,节俭办红白事,做到不铺张不浪费,自然受到群众欢迎。”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孔战芳介绍。道德评议会每年都要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形成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重阳节,村里在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大院宴请60岁以上的老人。“当时,村里的老人都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嘘寒问暖,场面很是温馨。”孔祥明说。

  尊老更要爱幼。“三河村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可没少发挥作用。”三河村村委会主任孔来胜说。多年来,三河村注重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广大老干部积极主动关心教育下一代,当好“十大员”,即思想道德报告员、传统教育宣传员、校外教育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律知识咨询员、科技文化传播员、捐资助学协调员、脱贫致富帮扶员、失足少年保护员、家庭教育指导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该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留守儿童得到了关爱。目前,三河村掌握洋芋种植技术的有30余人,掌握大棚栽植技术的有15人,企业技工60人,在外创业19人,为群众致富贡献了力量。

  孔子文化是“素菜”

  在三河村,记者见到了民国时期修订的《孔氏广文户济源县一支族谱》,记载了三河村孔姓的发展史。根据族谱,可知该村孔姓的祖先就是孔子。因此,儒家文化成为三河村建设精神文明的依托之一。

  村里对孔子文化进行整理,建文庙,开“孔子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每年暑假期间,村里都要聘请专业书法家教孩子们学习书法。

  “孔子主张‘孝道向贤’,我们将‘孔氏家训’印成册子,每家发一份,使孔子文化得以传承。”村民孔祥东说。孔祥东在事业单位上班,原来住在市区,为了照顾95岁的老母亲,回到村里居住。在照顾老母亲的同时,孔祥东和孔海清等几位老人承担撰写村志、建设文庙的工作,筹资、记账,做得一丝不苟。

  春节期间,三河村在村口悬挂“孔子后裔之乡 弘扬孔子文化”的宣传横幅,引导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

  社会和谐是“汤羹”

  孔祥明虽然75岁了,但身体硬朗的他还在一家企业当门卫。“自己赚点工资,加上镇里和村里的补助,就够我和老伴儿平时的花销了。”他说。

  据了解,三河村70岁以上的老人人均每年可获得各项补助6000余元,根本不需要向子女要钱。“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我看到卖烧鸡的都不想走。现在生活好了,手里有了钱,我就经常买鸡腿吃。”村民孔祥续高兴得合不拢嘴。

  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是三河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现。如今,三河村集体收入增加了,群众也富了,许多村民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还是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小康生活。”孔祥明对记者又强调了一次。

  2月28日,记者看到,三河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正在装修。“你过一阵子再来,综合服务中心将设立图书室、棋牌室等,群众将增加一个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孔来胜说。(济源日报记者  王鸿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