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思礼 > 正文

“创建文明镇 思礼在行动”之一:当洛峪新村爱上文明

2017-02-25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编者按: 文明是一种追求,是奋进的方向。近年,思礼镇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今年更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镇的目标,对全镇综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在创建过程中,思礼镇的干部群众是怎样做的?又是如何以创建促发展的?本报记者走进思礼镇,实地探访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
    “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清新如许的街道庭院,发人深省的家规家训,让人倍感思礼镇洛峪新村的文明情怀。“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提升洛峪新村的文明气质,建成全市的和睦村、文明村。”2月23日,洛峪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科说,“别看洛峪是新村,这些年村里发生了不少动人故事。”
    “把心交给这个家”
    婆媳相处如母女,好儿媳也是小棉袄。
    崔天天最牵挂的就是婆婆的身体,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照看婆婆。见到崔天天时,她刚从镇上带婆婆看病回来。
    “俺娘身体不好,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最让崔天天害怕的是,2015年11月12日,婆婆李连英因糖尿病引起脑梗,在家中还能说话,到医院说话就困难了。“幸亏我们发现得早,没有出现大问题。”崔天天说。
    自从婆婆生病后,崔天天每天都要给婆婆洗手、洗脚、测血糖。“我以前在玻璃拉管厂上班,婆婆生病后我就辞职了。”“没有更多时间跟着伙伴们去逛街。”这对28岁的崔天天来说,好像有些不公平。“咱进了人家门,就要当好这个儿媳妇。”
    公公和婆婆对崔天天这个儿媳妇很满意。“家里有我照料,你在外面做好自己的工作。”本来老公想辞职照看母亲,但被崔天天拒绝。她每天细心地照看婆婆,让家人很放心。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邻居们这样评价崔天天。慢慢地,她成为左邻右舍学习的榜样。“你把心交给了这个家,家里人也会把心交给你。”“80后”的崔天天,去年被评上洛峪新村好媳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婆婆的身体能一天天好起来,家庭更加幸福快乐。
    “家庭和睦就是福”
    洛峪新村是我市的移民村,搬迁下来20年,村里人依然保持着山里的传统。如何把山上的风土民情代代相传,建设又富又美洛峪,这是洛峪人的梦想。
    文明是传家宝,家规家训同样是传家宝。崔小凤今年60岁,从山上到山下,在村里生活了40年。多年的媳妇慢慢“熬”成了婆婆,崔小凤实现了华丽转身。三个美丽可爱的儿媳妇,就是她最大的收获。
    “俺家看似三个小家庭,其实是一个大家庭。”说起婆婆,大儿媳孙宁宁笑容满面,这个大家庭有一个和睦的“秘诀”,就是崔小凤在谁家,其他两家孩子就去谁家吃饭。“就是以婆婆为核心。”李明科打趣说。在这背后,崔小凤付出了多少,她从来不说,但三个儿媳妇心里知道。
    “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妇温夫爱,睦邻亲友,家道始兴。”这样的家训也许是对好婆婆崔小凤和睦一家的最好诠释。
    “家庭和睦就是福。”对于崔兰英来说,也许说不出这样的话,但她一直在为自己的家默默地付出着。
    崔兰英今年71岁,照顾婆婆无微不至,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如今婆婆不在了,老公生病了,她就靠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每逢周边村节会,她都骑着三轮车,带着孙辈们去吃东西。孩子们是高兴的,崔兰英也是高兴的。
    “让更多人青睐俺村”
    以前的洛峪,地处大山深处,紧邻黄河,各方面比较落后。“那时不要说什么建设文明村镇,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现在相比也是远远落后的。”李明科说,搬迁下来后,每家每户都有了漂亮宅院。“生活环境变了,人的思想更活跃了,但是做人的本质不能变。”李明科认为,“延续过去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行动给洛峪新村带来新变化。全村784座住宅房前,每家每户都张贴着家规家训。村庄的文明宣传板上,记录着村庄日新月异的变迁,也记录着幸福的故事。去年,洛峪新村还被评为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如今,村里好媳妇、好婆婆多了,家庭和睦文明了,整个村庄变得越来越和谐了。
    转眼又到了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的时候,李明科说,今年选报的家户会更多,竞争会更激烈,评选的标准也更加严格。“家庭中任何一个人有不文明行为,就会被取消参评资格。”“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想让每个人爱护洛峪新村的声誉。”“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跻身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乃至全国文明村行列,才会有更多人青睐洛峪新村。” 记者 付卫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