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五龙口镇留村:盘活沉睡资源 发展品牌产业

2021-03-23 14:35来源:济源网

开栏的话:

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春天已到来,令人满怀期待。

最能感受春的气息,莫过于广袤大地;最能触摸时代的脉动,莫过于基层一线。

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今起全媒体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总栏目中开设“一线视角”子栏目,请您跟随记者的笔触,嗅探泥土深处的芬芳、感受奋斗激情的火热,认识自强不息的人,走进和谐美满的家,礼赞砥砺前行的济源。

自走式喷雾机喷洒除草剂,成方连片的麦田里,一排排自动喷灌设施,喷射出一股股“雨雾”,均匀地喷洒在麦苗上,犹如天然“喷泉”,蔚为壮观。

滩还是原来的滩,然滩已不再沉寂。

曾经的荒沙滩,经过平整、治理,种上了小麦、花生、大豆……附近的村民们都聚拢而来,辛勤劳作,期待收获。

“我亲眼目睹了这片滩地的变迁,每每想起来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3月18日,记者在五龙口镇留村采访时,65岁的老党员赵乐平回忆,以前滩上杂草丛生,种啥啥不长,祖祖辈辈望滩兴叹。如今,这里却长出了“品牌产业”,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时针回拨到2015年。那时这里是一片荒滩,稀拉长着几棵柳树,也是歪歪扭扭,自生自灭。附近倾倒了很多垃圾,招来一些蚊蝇,更显得荒凉、脏乱,令人望而却步。 “空中不飞鸟,蒿草比人高,风吹沙砾跑,垃圾到处飘……” 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出了当地群众的无奈与焦虑。

如何使土地效益最大化?如何让荒沙滩变成“金沙滩”,已经成为该村班子成员的心头大事,经过多次研究、讨论,终于找到发展思路。“平滩造地,改良沙土,规模种植,是未来发展方向。”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先锋介绍,全村辖13个居民组,有2100口人,1860亩耕地,1600亩滩地。由于农业收入太低,村民陆续外出打工,家里仅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土地也出现荒芜现象,村里就此出台相关意见方案,诚招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盘活沉睡的资源。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发展。一次次会议研究,一遍遍广泛动员,一回回诚挚邀约……那些走出滩地的后生,一个个又回来了。荒滩绿了,家庭农场多了,小村热闹起来了……人们熟悉眷恋的故乡一片生机。“我承包了640亩滩地,每年冬小麦和花生交替种植,安装喷灌设施,亩产均在800斤以上。”沁北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东胜说,他选择这里就是被乡亲们诚意所感动,尽管平整滩地很费劲,未来是否有收益都比较渺茫,但还是愿意试试看。在几经周折,反复试种后,将沙滩地改良为沙土地,不仅可以发展花生、大豆,还能种植小麦等,且产量高、品质好。目前,他主要致力于高油酸花生良种培育,被确定为河南省“四优四化” 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花生专项济源示范基地。

“不仅有产业,我们还有产品。” 小寨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刘敏告诉记者,他回来承包了500亩滩地,进行平整后,种植了冬小麦、花生、大豆。去年投资160余万元,引进花生深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加工五香花生、原味花生、香脆花生80余万斤,且产品供不应求。

梁建强、赵风光、刘成斌、梁娇军……一些在外工作、打工的“80后”,看到家乡变化后也纷纷返乡,承包土地发展花生产业。

沁河滩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高清投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地广大干群的共识。他们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镇经过土地开发整理,在沁河沿线几个村开发了1500余亩新土地。如今的沁河滩由于沙土地便于排水、透气性好,已发展了万亩高油小花生,800亩苜蓿草,百亩半夏、地黄、山药等高效农业和中药材,建成了6000亩集中喷灌区,增加了群众收入。

谈及今后发展,赵先锋说,趁春光正好,村里组织干部群众对沁河沿岸,进行绿化、美化,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开辟花生采摘、体验区,吸引中小学生实地观察花生、种植、收获的过程,争取被确定为研学活动基地;同时,还要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吸引更多的能人回乡创业、兴业,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继续为种植大户提供更加优质暖心的服务,使其安心创业,放心发展,逐步转型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倾力打造万里“金沙滩”。

滩还是那片滩,村还是那个村,但滩已醒来,村已焕然一新。(全媒体记者 王彬 张佩佩 张川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