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分布密集、年代延续长 济源发掘古墓葬61座,年代从汉至明清

2020-06-15 10:5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魏晋时期墓葬

  “那边墓道里的土再清理一下……”6月12日,在济渎大街西段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济源文物工作队考古发掘室主任丁拴红带着队员四处忙碌着。他们对该处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3个多月。如今,古墓葬群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

  61座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相继被发掘

  “去年,我们对这块拟建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考古勘探,发现埋藏有一定数量的古墓葬。”丁拴红介绍,受疫情影响,济源文物工作队今年3月份才正式开始文物考古发掘。经发掘证实,此处的古墓葬群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年代延续时间长。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济源文物工作队已发掘古墓葬61座,其中汉代墓葬40座,魏晋墓葬13座,唐、宋墓葬各1座,还有少量明清墓葬。

  济源文物工作队高级技师侯加贵介绍,编号为M48的墓葬是目前清理出的最大的一座古墓葬。M48形制比较大,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耳室、侧室等几部分构成。古人有“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从形制结构上看,M48的前室就相当于生前的客厅,两个后室类似于卧室,耳室的作用等同于储藏室。侯加贵还介绍,该墓葬出土的多为壶、罐、仓、灶台等,还有不多见的奁。这就说明该墓葬的规格及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较高。侯加贵说,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随葬品判断出M48为东汉时期的墓葬。遗憾的是,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暂时无法准确判断墓主人身份及其社会地位。

  “M18为魏晋时期的墓葬,保存相对完整,也非常有特点。该墓葬由斜坡墓道、甬道、方形墓室3个部分构成。”侯加贵介绍,“不仅如此,该墓葬还采用方形倚柱,通过4个倚柱使下面的方形到上面变成圆形,从而形成穹隆顶。”

  古墓葬群分布密集,竟与地理位置有关

  前段时间热播的《龙岭迷窟》中,摸金校尉胡八一提到,“龙脉”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形与势,“大道龙行自有真,飘忽隐现是龙身”。那么,此处出现61座不同时期的古墓葬是否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呢?

  济源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宋冬冬告诉记者,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水之源分为东源和西源,而该墓葬群所在位置为济水西源。“中国文化自古‘崇水’,加上‘依山傍水、临水而居’的建筑理念以及古人‘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才导致这个地方古墓葬分布密集。”宋冬冬还分析,在汉代,该地域隶属于河内郡。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等史料记载,河内郡人口一度超过百万且“以完富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兵员、赋役征集区。“这里密集分布的汉墓,以及出土的大量随葬生活类陶器和铜镜、铁剑等,也充分验证了史书记载。”宋冬冬说。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据初步统计,该墓葬群已出土陶器、釉陶、瓷器、三彩器、铁器等不同质地文物300余件(套)。

  对该墓葬群的发掘和出土的众多文物,不仅丰富了济源的馆藏文物数量,证明了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豫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经济往来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

  据了解,济源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文物大市,曾被专家赞为“中原地区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济源采取考古前置的做法,使文物保护工作在无利益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把文物保护落到实处,维护了文化遗产的尊严,促进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记者 董慧敏)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