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2020-04-15 16:45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天坛砚作为代表济源的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河南是唯一,即使在全国范围也为数不多,因此,要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瑰宝来重视传承、弘扬、发展”。4月12日,在济源市北孙村的“张书碧盘谷砚工作室”,今年68岁的河南省盘谷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济源市盘谷砚博物馆馆长张书碧在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他表示,济源天坛砚作为全国知名产品,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把天坛砚文化进行弘扬、传承、保护,让天坛砚做得更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50余年的信仰和坚守

  张书碧,1952年8月生,济源市北孙村人,从19岁开始,开始学习天坛砚的制作,从艺40余年来,一直从事盘谷砚雕、城市雕塑工作,先后创作砚雕作品300余种,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走进张书碧设在北孙村祖宅家中的盘谷砚博物馆,犹如进入一个天坛砚的艺术世界。《黄河神龙巨砚》、《愚公移山砚》、《杏林甘露砚》等近500余方石砚,做工精美,形态各异,让400平方的博物馆展厅显得拥挤而又神秘。


  “由于济源天坛砚在建国后最早恢复的原因,南阳的黄石砚、三门峡虢石砚等砚种的恢复、生产和挖掘,都与济源制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有联系。”如今,虽已年近七旬,他更多应邀走进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高校平台,进一步的宣传济源历史文化,对天坛盘谷砚的砚艺进行弘扬传播。

  “天坛砚最初只是作为书写的文化工具存在,当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文旅事业的重视,尤其是人们对书画艺术的重视,这些都将为天坛砚带来好的发展机遇“,张书碧乐观的说,这是天坛砚有史以来最好的、将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而当前恰恰是繁荣前的坚守阶段,只有经过努力和坚持,才能够进入繁荣阶段。

  “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符号和标志,同时磨墨用砚的过程,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其‘墨分五彩’的功用,是任何文化工具不可替代比拟的。现在写字的人多起来,用砚的人也会多起来”。他乐观的说。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我们的砚业也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和天坛砚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谈及当前济源天坛砚的现状,他说,目前济源天坛砚从业者人才济济,至少有1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多名工艺师。同时,在今年的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活动中,已经有9位成就佼佼者进行了申报。

  传统天坛砚发展遭遇困境

  和张书碧数年坚持对天坛砚文化弘扬情况有所不同,记者了解到,受到天坛砚发展困境以及礼品市场的变冷,有很多天坛砚艺人为了维持生计,放弃了自己的“独门绝技”,转而打工或做其他生意。  

  “社会在变化,市场也在变化。你还是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去走,肯定是走不通了。”张书碧说,“天坛砚本来就是书画工具,在一段时期,它曾经扮演了礼品的角色,但那只是砚作为文化用品的部分功能,如今,它重新回归了研墨写字的本位,再次走向市场,走向大众,也算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记者了解到,传统天坛砚制作耗时长、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导致人工及用料成本高,那么,天坛砚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机加工实现批量生产呢?

  “传统手艺是不能丢,丢了以后都没个性了”,张书碧认为,机加工与手工,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手工制作,就要做高附加值的作品,如采用机加工,就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比如“伴手礼”和“学生砚”。

  “当前天坛砚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原料问题”, 张书碧说,天坛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尤其在国家层面,某种程度代表了济源的人文、历史、自然、地貌等情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天坛砚石产于济源山区,现在山区已变成了铁路、高速公路、水库、以及风景区等重地,砚石作为国家宝贵的稀有矿种,砚石的开采没有在政府的领导下,给予统一的规划定点,以至于原料出现绝采。他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天坛砚的发展,对天坛砚石矿藏予以统筹规划、保护利用,以改变“巧妇难为无米炊”、砚石奇缺的局面,从而 促进天坛砚的良性发展。

  济源砚文化的传承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从娃娃抓起”,他给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北京已经把书法列为学生成绩和分数的要求。但同时坦言,书法教育应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然当前书法教师比较缺乏,书法教育体系还不完备,为此情况的改变,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的成熟过程。

  对于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众多艺人制作的天坛砚的销路遭遇困境的情况,张书碧认为,时代不同了,过去旧的思想和观念需要打破,市场的连接需要重新去努力和适应,同时,这个传统行业也要不断适应网络销售和现代审美观的变化,开发出诸如旅游纪念品、书画用品等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闲暇之余,张书碧重视对传统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天坛砚》、《盘谷砚矿考》、《天坛盘谷砚谱》等著作。其中,《中国天坛砚》一书曾获国家学术著作山花奖。

  此外,他利用自家祖宅建立的盘谷砚博物馆,除了作为他日常天坛砚生产制作的作坊,更是成为接待部分学校研学参观和举办天坛砚文化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

  “过去天坛砚只是一个文化工具,现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已经将它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和历史文脉所在,并且有机会走进走进高校课堂,进行专业的研究和传播,和过去相比,是不可比拟的。”他说。

  “我这样做,只是尽了一个艺人应有的职责和义务,能够将济源的砚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也是自己的人生动力所在。”张书碧坚定的说。(记者 李岩 崔峰)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