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不倒的“丰碑”

2025-11-27 10:0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196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以加强“大三线”国防工程建设力量,加快建设步伐。

  这支英勇的部队从建立之初,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践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方针,把一张张图纸铸成一座座军旗上不倒的“丰碑”。

  1971年初至1979年9月,我所在的202团移防河南济源“531”工程一分部,参加国防建设,主要承担“531”工程一分部施工任务。已在“531”工程工地施工的建筑公司,质疑我们这些年轻士兵的施工能力,不相信20岁左右的小青年能盖好楼房。202团的战士们当然不服气,心想,我们四川地质条件那么恶劣,我们都能把国防工程建好,济源这点工程算什么,一定得让你们长长见识。于是,三营3个中队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也没用一个民工,所有砂浆、混凝土都靠战士肩挑人抬;上空心楼板时,几个人喊着劳动号子,一层一层往上硬抬。一个月,5层高、2500平方米的楼房主体竣工;又过了半个月,内外装修全部结束。部队的施工速度和战士们的吃苦精神,让地方施工队大开眼界。他们说:“还没有见过这样拼命干活儿的,服了!”三营战士在营长刘海荣、教导员任国举的带领下,主要承担“531”工程一分部202~206五个车间建设任务,每个车间跨度30米,单层高12米,面积均在20000至26000平方米,预应力构件组装。当时,团里大型吊车还未到位,所有尾架、楼板全靠滑栓起吊或人工抬。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团党委组织技术人员到湖北205团学习塔吊制作技术。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台五六层楼高、转动半径25米、起吊5吨的轨道转盘塔吊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大大促进了施工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5年中,202团一营、三营及直属中队和二营,在济源“531”工程项目建设中,完成了12个生产车间以及40多栋宿舍楼、综合办公楼、中小学校、医院等数百项施工任务,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后,202团大部开往唐山林西矿参加“抗震救灾抢险”建设.团党委以指挥部形式留下三营的4个连队和后勤配合土建连队,继续在济源为“531”工程一分部建设施工。

  接下来,我们部队先后承担101、409、204、氧气站、济源工委、一分部管道等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

  1979年深秋,我们完成了在“531”一分部施工任务,满怀喜悦前往华北油田参加会战。

  在“531”工程建设期间,我们的奋斗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202团战士们做出的辉煌业绩却令人难忘。军人那种不畏艰辛、敢于拼搏,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纪律严明、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敬仰。(陈仁山)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