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王屋山下红梅绽 薪火相传戏韵长——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综述

2025-11-03 10:24:1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10月31日晚,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专场晚会在济源愚公剧场举行。图为晚会现场。记者 李亚楠 摄

  金秋济源,王屋山层林尽染,愚公剧场弦歌不绝。婉转悠扬的戏腔与铿锵有力的锣鼓交织,让这片浸润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土地,处处彰显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10月27日至31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在济源愚公剧场举行。这场两年一度的戏曲盛会,既是河南青年戏曲人才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生动缩影。连续7场的精彩演出,豫剧的豪迈奔放、曲剧的婉约细腻、越调的醇厚深沉、昆曲的典雅精致交织共鸣,在济源这片文化沃土上书写着传统艺术的当代华章。

  搭建展示平台

  多元融合绘就中原戏曲全景图

  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自2003年创办以来,便致力于为青年戏曲人才提供展示平台。这一展演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等携手打造,目前已成为河南戏曲领域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它上承黄河戏剧节,下接河南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是河南省戏曲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已帮助1500余人圆了艺术梦想,为促进戏曲人才成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河南戏曲事业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在本届红梅展演开幕式上这样评价。

  据了解,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届展演延续高规格选拔标准,经各省辖市(示范区)剧协、省直院团及高等院校共同推荐,共有180人参加,其中演唱组114人、器乐组66人,分7场进行角逐。他们均为近两年来河南戏曲界涌现的新锐力量。

  剧种的“百花齐放”,是本届展演的一大亮点。从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豫剧、曲剧、越调,到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怀梆,再到风靡全国的京剧、昆曲,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坠子、道情等民间说唱艺术,10余种戏曲形式同台竞技,全方位展现中原戏曲的丰富内涵与多元魅力。器乐组的比拼同样打破边界,不仅有京胡、月琴、板胡、唢呐等传统戏曲乐器的精彩演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也跨界登场,为戏曲伴奏注入新活力。

  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于2022年落户济源,本届是落户后第二次举办。活动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济源市文联、济源示范区文广旅局、济源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市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从场地布置到后勤保障,处处彰显着细致与专业。

  评审环节的“高规格”与“公正性”,更让展演赢得业界认可。本届评委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和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剧协驻会副主席蒋愈红共同担任主任。评委团队汇聚了王红丽、贾文龙、金不换、颜永江、张春玲、刘雯卉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以及高红旗、黄力杨等一级演员、导演,杨志敏等戏剧评论专家。监审委员会则由杨盛道、虎美玲、赵国安等资深专家组成,全程监督评审过程。

  “展演组织有序,成效显著。”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贾文龙高度评价本届展演。他表示,红梅展演让更多青年演员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为戏曲院团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他勉励青年演员以此次展演为契机,戒骄戒躁、加压奋进、勇攀高峰。作为评委之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张春玲坦言:“全过程直播、评委现场实名打分,让每一份评分都经得起检验。这既是压力,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青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平台培育。自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落户济源以来,该活动已成为青年演员成长的“加速器”。历届金奖得主如今已成为各地院团的中坚力量,印证了红梅展演作为“人才孵化器”的重要价值。

  坚守初心使命

  青春力量撑起戏曲传承半边天

  “为青年戏曲人才提供展示平台”,这一创办初心在本届展演中得以充分体现。180名参演者,以扎实的功底与灵动的演绎,让传统戏曲焕发出青春光彩,证明“年轻一代能扛起传承大旗”。

  经典剧目的全新演绎,成为展演现场的“重头戏”。锣鼓声起,丝竹和鸣,演员身着戏服,踩着鼓点,或悲或喜,或刚或柔,将一个个经典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豫剧《抬花轿》梳妆选段中,“出嫁日唢呐响”的经典唱词刚落,便引发全场共鸣,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越调《借扇》的表演同样精彩。表演者赵阳以灵动身段、俏皮唱腔,将孙悟空的机智活泼展现得活灵活现,赢得阵阵掌声,为展演增添亮色。怀梆《红楼梦》黛玉葬花选段中,表演者杨玲利凭借细腻入微的表演,将林黛玉葬花时的哀愁与凄美刻画得入木三分。济源沁园春剧团演员卫青环等人演绎的豫剧《五世请缨》,以恢宏气势再现杨家将满门忠烈、为国请缨的壮志豪情,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舞台上的精彩,背后是演员的坚守与热爱。从事豫剧表演事业21年的洛阳市偃师区豫剧团青年演员张方方表示:“红梅展演犹如一面成长的镜子,照见不足,指明方向,更为我提供了向名家学习的机会。”

  与张方方同台竞技的,还有来自商丘市豫东调传承保护中心的青年演员张亚坤。他在豫剧《斩御史》选段中以刚毅身段传递御史的凛然正气,最终以9.796的成绩获得本场演唱组金奖。他激动地说:“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和同行交流,我深感荣幸。今后,我将继续深耕豫剧,为豫剧传承发展尽一份力。”

  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青年演员郭晓艺在表演了豫剧《虢都遗恨》选段后表示收获颇丰,还与多年未见的校友重逢。“发挥不错,很激动!”演出结束后,她马不停蹄奔赴卢氏县参加“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将舞台上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

  演唱组的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器乐组的比赛同样精彩绝伦。器乐组的演奏员也从“幕后”走向“台前”,以灵动的双手演绎出一曲曲美妙乐章,为观众呈上一场听觉的饕餮盛宴。这也让观众真切地看到了在戏曲传承过程中,这些幕后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同样是撑起戏曲传承半边天的青春力量。

  经过4天7场紧张角逐,最终30名演唱精英、16名演奏员获得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金奖。此次展演不仅展现了河南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还见证了新一代戏曲人才的崛起。未来,这些获奖者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关注度高

  红梅精神薪火赓续照亮前行路

  4天展演,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还激发了济源市民的戏曲热情。愚公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时而为精彩的武打场面拍手叫好,时而为动人的唱段潸然泪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全场沉浸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

  戏迷王正春自高中接触豫剧后便深陷其中。本届展演他场场必到,每闻熟悉唱腔便轻声跟唱,乐在其中。

  “《五世请缨》中‘杨家儿郎皆好汉’一段让我热血沸腾!”观众葛林感慨,“演员唱腔充满力量,将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70多岁的老戏迷王瑞兰夫妇对张亚坤的表演赞不绝口:“身段唱腔俱见功力,正气凛然,金奖实至名归。”

  10月31日晚举行的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专场晚会,更是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戏曲名家与红梅展演获奖者同台献艺,为济源戏迷朋友献上一场精彩的戏曲盛宴。著名二胡演奏家郭民、曲胡演奏家张付中携弟子带来了《战马奔腾》等经典曲目,激昂的旋律令人心潮澎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演员李树建、虎美玲、金不换、王红丽等携弟子演绎了《清风亭上》等著名豫剧选段,展现了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红梅展演获奖者和小梅花金奖获得者的精彩表演,更让人看到了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今年6岁的第二十二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济源小朋友商思凡登台表演了曲剧《小姑贤》选段,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这场晚会真是太精彩了!看着老一辈艺术家宝刀未老,年轻一代新秀崭露头角,我真切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生生不息。”

  “真过瘾!一晚上能听到这么多名家演唱。”

  “希望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戏曲展演能经常举办,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网友热议不断。示范区网信办围绕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精心策划的微博主题#被河南戏曲演员硬控了#荣登今日河南热搜榜前十名,目前在郑州榜单中稳居第9位,焦作榜单第4位,洛阳榜单第5位,许昌、漯河、南阳等地榜单纷纷位居第6位,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100万大关,且仍在持续推热中。

  其实,济源人民对戏曲的热爱,早已融入城市基因。近年来,济源聚焦本土优质资源,创作推出的豫剧《愚公移山》《王屋山的女人》等剧目,先后荣获“河南文华大奖”“黄河戏剧节剧目大奖”等殊荣。一年一度的“村梨园”活动,更是让戏曲走进乡村、贴近百姓,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永久落户济源,既是对济源戏曲实力的认可,也体现了“民间戏韵”与“专业舞台”的双向赋能、美美与共。

  专业戏曲发展后继有人。近年来,济源少儿戏曲事业发展成果喜人,自第十八届河南省戏曲小梅花大赛举办以来,共获得金奖11枚、银奖16枚、铜奖4枚,在全省位于前列。济源选送的4个金奖个人节目,1个金奖集体节目参加今年7月举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

  王屋山下琴声渐远,红梅芬芳依旧弥漫。第十四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展演落幕,不是终点,而是中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起点。当年轻演员带着收获重返各地舞台,当一批批优秀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当戏曲文化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中原戏曲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记者 王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