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擂响乡村文化振兴的铿锵锣鼓

2025-11-01 10:46:41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擂响乡村文化振兴的铿锵锣鼓

——济源示范区第三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综述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愚公故里再传戏曲佳音。10月25日,济源示范区第三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在承留镇如期鸣锣开赛。这场汇聚了全省104名戏迷同台竞技的文化盛宴,不仅是济源文艺领域的一件盛事、喜事,更是示范区持续打造文艺活动品牌、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实践。

  以戏为媒

  为“文美济源”建设注入新活力

  10月30日晚,暮色四合,华灯次第点亮承留镇智慧体育公园。锣鼓声铿锵入耳,瞬间点燃氛围,现场早已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济源示范区第三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决赛暨颁奖晚会,正于此间拉开帷幕。

  消息早已传遍周边十里八乡,群众奔走相告,不少戏迷更是提前到场,只为抢占最佳观赏位,不错过这场家门口的梨园盛宴。来自市区的张胜利老人,是出了名的“铁杆戏迷”。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当晚的决赛颁奖,他一场未落,次次准时到场。“‘村梨园’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艺舞台。这届选手唱功个个过硬,今晚的决赛更是重头戏,说啥也不能缺席!”老人的话里满是期待与欢喜。

  舞台上,参赛选手精神抖擞,一开嗓便声情并茂。他们比唱腔、展台风、亮风采,或婉转悠扬,或高亢激昂,将对戏曲的热爱融入每一个唱段,为台下观众献上了一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

  更让戏迷沸腾的是,表演艺术家金不换、张付中也来到现场。金不换带来经典豫剧《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选段,唱腔韵味十足,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张付中的曲胡独奏《双脚踏上幸福路》《快乐的旅行》,旋律悠扬动听,技艺精湛娴熟。两位表演艺术家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将戏曲与民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戏迷听得如痴如醉,过足了戏瘾。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自2023年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永久落户以来,济源相继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总决赛、“梅绽新时代”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暨第十三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等赛事。如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与“村BA”篮球赛等,构成了济源群众文化品牌矩阵,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引擎。尤其是连续三年创新举办的“村梨园”,在济源周边乃至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戏曲热潮,成为济源一张鲜活亮丽的文化名片。

  梨园新蕊

  让戏曲艺术种子扎根这片热土

  当“村梨园”的锣鼓再次敲响,登台的是普通百姓、喝彩的是街坊邻里、传唱的是文化根脉。

  第三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不仅是一场才艺的比拼,更是一次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这次活动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济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源示范区文广旅局、承留镇人民政府主办,吸引了济源本地73名以及来自郑州、洛阳、新乡、焦作等地的31名戏迷。赛事设初赛、复赛、决赛三轮,历时6天,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27名选手。

  此前两届“村梨园”的成功举办,如同一出“唱念做打”俱佳的完整大戏,既有竞技的“做功”,又有传承的“心法”,更让戏曲艺术的种子在这片热土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承留镇作为本届赛事的承办地,近年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连续举办“行走是吾乡”河南省自行车公开赛、“南山·531铁路公园”文创生活节、雨生百音谷雨音乐会等活动,将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源源不断送至群众身边。

  以赛促艺

  在文化传承中展望未来

  擂台之上,精彩纷呈。广大参赛选手以戏会友,切磋技艺,展示风采,赛出水平。来自郑州的选手郭先美,虽身体残疾、行动需靠轮椅,但在家人的陪伴与现场选手们的热心帮助下,克服困难,凭借对戏曲的深沉热爱与执着,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闯入了决赛。她说:“济源举行的戏迷擂台赛非常好,选手参与积极性高,演唱水平也非常了得。尽管比赛过程很不容易,但能闯进决赛我非常高兴,下一届我还要来济源参赛。”

  市豫剧团原副团长商忠民作为评委,对赛事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承留镇搭建的平台,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戏迷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力推动了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他告诉记者,本次参赛选手中,外地选手占比达四分之一,表明“村梨园”戏迷擂台赛的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选手水平的整体提高,无形中提升了赛事水准。

  三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的成长,是济源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全民参与的戏曲盛宴,不仅让广大戏迷的戏瘾有了安放之处,更让传统戏曲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成为滋养这座城市的文化暖流。

  承留镇党委书记杜中联表示,承留镇不仅要讲好梨园故事,更要将“村梨园”品牌,从河南“地方戏”努力向全国“大剧种”实力派推进,让承留的发展大戏唱得响亮、唱得精彩,让传统文化的芬芳浸润千家万户。

  记者 郭跃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