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同安共防”系列报道】千方百计稳就业 凝心聚力保民生

关注济源网微信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今年以来,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就业优先,通过“稳企纾困、靶向帮扶、技能铸牌、服务升级”协同发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目前,济源城镇新增就业15277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06.1%;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政策“及时雨”精准滴灌 服务专员“接单即办”
“社保政策真是好!降低费率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岗返还让我们有了稳定员工队伍的底气,扩岗补助又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感慨道。
济源人社部门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发放、减免各类资金7333余万元,惠及企业超6500家次。同步深化人社服务专员机制,200余名专员线上线下对接服务企业,对缺工1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接单即办”机制,实现快速对接和精准纾困,稳定和扩大就业基本盘。
数据赋能匹配 “一刻钟直达”
线上推广“济源智慧人社”平台,开展直播带岗,绘制“电子地图”;线下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等“10+N”招聘会,围绕不同行业、岗位和群体开展“小而专”现场对接,创新“就业直通车”入企探岗模式……今年以来,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2场,服务企业2168家,发布岗位3.5万余个。
建立就业意向人员动态管理库和后续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对达成就业意向人员提供岗位复荐等“不断线”服务,帮助1.2万人就业。特别是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与零工驿站为突破口,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构建“1+16+N”立体化服务网络,在市级中心统筹下,推动标准化站点覆盖镇(街道)和重点社区,实现就业服务“一刻钟直达”。
筑牢民生底线 服务精准到家
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济源人社部门精准施策,温暖护航重点群体走好就业路。对高校毕业生,深化“1131”服务模式,联系服务率保持100%,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3.96%;开展“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工作,引导基层就业,已有9家单位与128名高校毕业生签约;引进中专及以上人才4696人,征集就业见习单位102家、上岗见习339人。深化劳务协作,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支持返乡创业,帮助稳定就业。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837人;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1825人,为133名返乡农民工发放贷款2803万元;帮助1069名困难人员、2798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匠心培育梯队 铸就劳务品牌
“参加无人机培训让我掌握了实用技能,对就业更有信心了。”学员张杰飞在培训后说。
济源人社部门围绕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白银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构建“企业+院校+社会机构”多元培训评价体系,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5万名。同时,济源人社部门持续打造“愚公银匠”“王屋种谷”等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其中,“愚公银匠”服务白银深加工产业链,支撑济源白银产品畅销全球;“王屋种谷”推行“订单+保险”模式,覆盖12个镇(街道)256个村(居),年助农增收8000万元,形成特色产业与技能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创业贷款助力 前置化解风险
“这笔贷款很给力!我对扩大养殖规模充满信心!”克井镇水运村养羊户常先进说,他申请的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放款很快,还有专员回访跟踪资金使用情况,服务很贴心。
济源人社部门创新构建“三维一体”政策宣传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集中+入户”协同推进的模式,深入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宣传活动,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目前,济源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94万元,扶持自主创业206人,创业带动就业900余人。
就业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发展兴。就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济源以政策的温度换取民生的积极回应,以服务的精准程度提升就业的整体质量,让群众的获得感愈发充实、幸福感更加持久。(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孔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