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外游玩 需警惕“蜂”险

关注济源网微信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市民郊游赏景、亲近自然的好时机。然而,今年入秋以来雨水充沛,草木生长旺盛,为蜂类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近期野外蜂蜇伤事件呈上升趋势。为此,医护人员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游玩时应提高警惕,提前了解蜂蜇伤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知识,保障自身安全。
据了解,我国常见的蜇人蜂类主要有蜜蜂、黄蜂(俗称马蜂、胡蜂)以及大黄蜂(如牛角蜂、三眼针)等。不同蜂类的习性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蜜蜂的毒刺带有倒钩,蜇人后毒刺常会连同毒囊残留于皮肤中,蜜蜂随后死亡;黄蜂和大黄蜂的毒刺无倒钩,可多次蜇人,攻击性更强。
被蜂蜇伤后,人体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局部症状通常表现为蜇伤处红肿、疼痛、灼热,严重时可形成大面积肿胀或水疱;全身性反应则更危险,部分人群在蜇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能出现荨麻疹、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严重者可能引发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一旦被蜂蜇伤,正确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济源市人民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首先应立即远离蜂群,转移至安全区域,避免再次被蜇。随后应观察伤口,如有毒刺残留,可用硬卡片或指甲沿皮肤表面轻轻刮除,切忌用镊子挤压,以免毒液进一步注入体内。
在处理伤口时,需根据蜂种选择合适的冲洗液:蜜蜂蜇伤可用肥皂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水)等弱碱性液体洗敷伤口;黄蜂蜇伤则需用食醋、3%硼酸、1%醋酸等弱酸性物质冲洗,之后可用冰袋冷敷红肿处缓解疼痛。若出现皮肤红痒,可服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类药物;疼痛难忍时可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物,同时建议及时到医院接种破伤风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若被蜇后出现全身皮疹、咽喉发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近就医,及时接受肾上腺素针皮下注射等紧急治疗,必要时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
为有效预防蜂蜇伤,济源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提醒市民: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避免使用香水、花露水等带有香味的产品;游玩途中若发现蜂巢,需及时远离,避免靠近人迹罕至的草丛或茂密树丛;遇到蜂群时应保持静止,切勿挥手驱赶或快速移动,若遭到蜂群追击,可就地卧倒并用衣物遮盖头面部,减少暴露部位;过敏体质人群外出时,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等急救药物,做好应急准备。
秋季野外游玩虽惬意,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掌握科学的防蜂知识与应急技能,提前做好防护,才能让户外出行更安心、更愉快。(记者 王莉 通讯员 刘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