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讯(记者 宋伟峰 通讯员 黄莎莎)受天气情况影响,今年小麦晚播已成定势。近日,示范区农科院通过调研走访,综合研判当前麦播形势,给出2025年济源小麦抗湿晚播高质量播种技术指导意见,为科学播种小麦提供参考。
9月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示范区土壤偏湿面积占比高,部分地块土壤水分过饱和,田间湿黏导致农机作业受阻,秋作物收获延迟、腾茬困难,整地条件受限,给小麦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带来严峻挑战。
连日来,示范区农科院秋作物及小麦研究中心科技人员深入五龙口镇、梨林镇、大峪镇、下冶镇等平原镇及山区丘陵,走进田间地头,查看秋作物长势及收获情况,开展小麦抗湿晚播生产技术调研,并参照国家、省发布的2025年小麦抗湿晚播高质量播种技术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分析,研究对策,对科学整地和科学播种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科学整地建议分地块施策,分类型抢排散墒与精细整地。平原地块要及时排除明水,在条件符合时采用履带式农机粉碎秸秆,同步撒施秸秆腐熟菌剂。丘陵山地要根据地块坡度,进行“浅耙散墒”或浅耕,加速表层水分蒸发,同时避免农机反复碾压造成土壤板结。
科学播种要落实“四补一促+四适配”原则。要以“种”补晚,适配品种与种子处理,平原地块选择半冬性早熟品种,丘陵山地选择耐寒抗旱突出的品种,确保冬前形成有效分蘖。要以“密”补晚,适配播量与行距,平原地块和丘陵山地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播量,并进行总量控制;行距方面平原地块采用宽幅匀播,丘陵山地采用缩行匀播,提升田间通风透光性。要以“肥”补晚,适配施肥与养分,采用有机无机、大量中微量元素兼顾的施肥策略,适当增加氮肥底追比,以弥补因雨水造成的养分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促进晚播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对养分的需求,减少后期脱肥风险。土壤湿度大时,采用“种肥分离”方式,避免烧种。要以“好”补晚,适配精播与深度,推荐使用带有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切忌播种过深,以减少种子破土时间,降低出苗养分消耗。同时,晚播小麦在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以促为主,促弱转壮。
示范区农科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坚持以“质量优先、晚播提质”为指导思想,指导种植户“因地块定措施、因墒情定整地、因播期定管理”,严格落实“先排后整、适墒播种、分类施策、促弱转壮”关键要求,科学播种,确保今年晚播不减产、冬前育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