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护秋粮 硬核举措保归仓
关注济源网微信
秋雨连绵,农时紧迫。连日来,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对秋收带来的严峻挑战,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实地调研“三秋”生产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济源各级各部门和驻村帮扶单位积极作为,广大干群同心协作,奋战一线,与天争时,与雨赛跑,打响一场保障秋粮颗粒归仓的攻坚战。
争分夺秒抢收忙 颗粒归仓有保障
在王屋镇桃花洞村的玉米地,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班子成员及14名帮扶责任人穿着雨鞋、撸起袖子在泥泞的玉米地里掰玉米、砍玉米秸秆,帮助农户抢收玉米。
他们团结协作,有的掰穗,有的装袋,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浑身沾满泥巴,他们依然干劲十足,无怨无悔。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农户的粮食给“抢收回来”。
“秋收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田。”相关负责人介绍,田间湿度大,机械进不去,他们重点帮助村里地多且劳动力不足的脱贫户、无劳动力户、外出务工未归户等特殊群体,进行人工抢收,一上午时间抢收了10余亩玉米,受到农户点赞。
风雨急,秋收忙!示范区总工会11名干部自带手套、编织袋等工具,下沉到承留镇张河村田间,帮助农户抢收玉米。
田间泥水没过脚踝,大家没有丝毫犹豫,挽起裤腿直奔玉米地:有的掰玉米,手指被划出一道道红痕也不停歇;有的蹲在地上整理玉米穗,做到颗粒不落地;还有的合力将装满玉米的袋子扛到路边的农用车上,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也毫无怨言。“亲手掰过玉米才知道种地多不容易!”年轻的选调生张旭秋一边擦汗一边说,手上的动作却没放慢。
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穗整齐地晾在院子里,种植户李备战激动地说:“我家的玉米被浸泡在田间,面临发芽霉变风险,我们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多亏驻村干部帮助,玉米全部收回来了,太感谢他们了。”
“农户的急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绝不能让辛苦种植的粮食烂在地里!”示范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后续将持续关注晾晒、销售情况,通过对接收购渠道、协调晾晒场地等方式,全力保障农户“种得好、收得回、卖得好”。
风雨无“晴”人有情 关键时刻显担当
走进下冶镇大岭村的玉米地,记者看到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和下冶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50余人,正在与农户并肩作战。他们掰玉米、装袋搬运、清理秸秆,汗水浸透了衣衫,泥浆沾满了裤腿,但始终穿梭在田间。
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玉米收获至农户家中。一名农户感激地说:“我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我又行动不便,要不是你们来帮忙,这些玉米真要烂在地里了。”
“‘三秋’农时紧迫,容不得半点拖延。农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广大干部的初心和担当。
同样的感人场景,也在坡头镇田间呈现。该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成立“秋粮抢收志愿服务队”,分别赴辖区多村帮助困难农户抢收秋粮。新入职的乡村振兴协理员小丁感慨地说:“通过这次劳动,我真正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含义。”
“这几天看着熟透的玉米泡在地里,我这心里急得火烧火燎,多亏你们来帮忙,这下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石槽沟村脱贫户周月香看着自家5亩玉米全部收完,紧握着机关干部的手连声道谢。
经过一天的奋战,坡头镇机关党员干部帮助5户困难农户抢收秋粮20余亩。坡头镇党委书记李国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土办法+新举措”破解群众“晾晒愁”
“收得回”更要“存得住”,烘干晾晒是秋粮保收的关键环节。在邵原镇张凹村一个闲置学校的房顶,数台电风扇嗡嗡转动,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秋天不平凡的故事。
济源市政通农业专业合作社200余亩的谷子,虽已经“人推,车拉,肩扛”地抢收回来堆在仓库,但因无处晾晒,面临着随时可能发霉腐烂的风险。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工作队与支村“两委”迅速行动,寻找村里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所。此时,一个闲置学校的房顶进入大家的视野,这里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可分布20余台电风扇,恰好满足谷物通风晾晒的需求。说干就干,帮扶单位与村民齐心协力,将一袋袋谷子运往房顶,金黄的谷粒均匀摊开,电风扇昼夜不停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清香与希望。
经过两天两夜的吹晾,谷子全部变干。合作社负责人翟小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激动地说:“这个秋天,考验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初心和担当。”
“只要党群连心,再大的雨也浇不灭丰收的希望。”驻村第一书记邓胜利说,当时家家户户都面临着机械无法进地、只能依靠人工抢收且晾晒难的问题,村里组织党员包户到人,群众互帮互助,有机械用机械,没机械用人工,全力抢回雨中的每一粒粮食。目前,全村玉米、谷物等300多亩作物均已入库。
在这场秋粮保卫战中,收获的不仅是金灿灿的粮食,更是干群同心的凝聚力。从全区上下一心统筹调度,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泥泞中俯身躬行、在运输中肩扛手提,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入脑入心。这一幕幕抢收保收场景,正是济源推进乡村振兴、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也为这个金秋写下最温暖的丰收注脚。(记者 张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