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心的唤醒

2025-09-25 09:4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没有雅致的建筑,也没有古色古香的庭院,只是一座灰墙红瓦的两层普通小楼,静静地安身于山谷之间。它朴素,简单,就好像一名身着朴素中山装的学者,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散发出睿智的光芒——从来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只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追求与信仰。

  ——这是一座书院。书院的门楣便是它的眼睛。与朴素的外表不同,门楣上于钟华题写的“佛潭书院”浑厚稳健,隐隐透露出一种大气不凡。如果你是讲究艺术审美的人,你很难不被它深刻的内涵所吸引。

  邂逅书院,只是偶然。初见,我就被极其普通的外表所迷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院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如果不是门楣的吸引,如果不是门联让我产生一丝好奇去一探究竟,或许我会与它擦肩而过。但是,这便是书院的奇妙之处。它不刻意展现自己的魅力,只是静静地自在修为。那一刻,书院似乎唤醒了我,由此开始,我复盘我的既往,从新定位我的人生。

  我是一个极早踏入社会谋生的人,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就是在学习上实在开窍太晚。失落和不甘肯定是有的,但我也接受现实。命运从不会为人关闭所有的门窗。在和大多数同学厮混日子的同时,我喜欢看一些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等,阅读是我混日子之余唯一的爱好与寄托。这点启蒙或来自作文课。记得中学时,老师让订阅《中学生学习报》,我读了便爱不释手,尤其喜欢看报纸上的作文。读多了,便总想写一写。所以,每周的作文课是我最期待也是唯一让我感兴趣的课。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里,读书、思考、写作文,当着全班同学读作文,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或许那时我与文字便已结缘,已悄悄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也为后来与书院的相遇埋下伏笔吧。

  在社会的洪流中摸爬滚打,闲暇,我偶尔也会记录一些生活的趣事与感悟。一篇篇小日记,是思考,也是总结。这一点,或许是让我感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一次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命运的暗中指引,我跟随舅舅加入了教育辅导行业,激动又彷徨,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够从事这样一个如星辰般的职业。

  初入一个新行业,总是困难重重。面对一个个目光炯炯的学生,我人生第一次产生了退却的想法——看着他们,我想起和他们年纪相仿时的自己,我还没有做好自己,又怎能教他们呢?我想退却,可又不甘心。是呀,或许就是当初没有做好自己,今天才更理解坐在教室里的他们,才更要下决心让他们用学习改变命运。我强迫自己冷静,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讲课。

  课堂上,总是有人走神。课下,我和他们真诚地交心,告诉他们学习的不易,但这种不易正是最容易走向成功的那条路。正值求学的年龄,务必加倍努力。我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在此后的几年里,我一边摸索着前行,一边看书充实自己,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如果一切顺利,我或许就会这样走完人生。但疫情突然到来,使得教辅行业受到致命的冲击,我不得不忍痛告别这个行业。我兜兜转转地做过机械加工,开过果品店,但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三十而立,我却迷失在寻找路径的试错里。

  ……

  踏入书院大门,仍是简单朴素的风格。一个素净的院子。一楼居中是多功能厅,可以开小型的研讨会。西边一间是书法练习室,有一整面墙的书法展板和一个大大的书法台面。东边是一间紧凑的小集体宿舍。一头沉的是厨房和餐厅。二楼楼道口那间是图书阅览室,一整面墙都是书柜。再往里边是两间标准客房。

  阅览室的正对面,是一个凉台,可以眺望群山。那天,天空很蓝,不断有飞机飞过,留下长长的尾巴,像轮船划过海面,白浪翻飞。微风轻抚,送来鸟与昆虫的合鸣。那一刻,一种属于自然的宁静于心底铺开,心神好似一张大网,从远方收回来。无限大,又无限小;说空,也不空,是无限。这就是书院的袖里乾坤吧。我明白,书院不是学校,不是图书馆,不是教书育人之地,只是静水流深般地追求一个人内心平静的所在,不在于众,而在于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我如果没有这么多年苦苦的左冲右突,或许就不会轻易地与这个简单的书院产生心灵的共鸣。

  那天,在书院,我写下一首诗歌,是写给自己的——放过曾经的我,往前走,一切遇见,都是上天给自己的人生礼物。当然,这也是书院对我三十岁人生的唤醒。(吴方正)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