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倒计时!帮孩子科学“收心”告别“开学综合征”
关注济源网微信
暑气渐消,秋风送爽,九月开学季的钟声即将敲响。对广大学子而言,长达60天的假期里,无论是外出旅游、居家追剧,还是自由安排作息,“松弛模式”早已成为习惯。
然而,随着开学日期临近,不少孩子开始出现“开学综合征”:有的像家长李萌萌的孩子那样,因草原旅行期间作息紊乱,返家后陷入“晚上熬夜不睡、白天赖床不起”的循环,甚至连胃口也明显变差;有的孩子则表现为写作业时注意力涣散、容易烦躁,一提到“开学”就情绪低落;还有部分低年级学生出现轻微焦虑,担心难以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这些症状并非个例,李萌萌在与其他家长交流时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类似困扰,“眼看开学在即,孩子却还没进入状态,真怕影响新学期的学习”。
在开学前的这几天,如何才能让孩子进入“开学模式”,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呢?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作息调整 循序渐进,重建生物钟
心理咨询师李自恒指出,“开学综合征”本质是孩子从“假期放松状态”向“开学紧张状态”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适应问题,在6~15岁的中小学生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力较弱、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长时间脱离规律的学习生活后,容易出现生物钟紊乱、情绪波动等情况。对此,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要通过科学方法引导,全家共同配合,就能帮助孩子高效“收心”。
假期里,孩子常因追剧、玩游戏等熬夜,导致作息颠倒。调整时切忌“一刀切”,建议每天将孩子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提前30~60分钟,比如原本晚上11点睡、上午10点起,第一天可调整为晚上10点半睡、9点半起,次日再提前至晚上10点睡、9点起,逐步向开学后的作息(如晚上9点半睡、7点起)靠拢。同时,睡前1小时避免让孩子接触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可通过阅读绘本、听轻音乐等方式营造睡眠氛围,帮助孩子快速进入深度睡眠。
状态激活 运动+学习预热,找回“学习感”
低强度运动焕活身体:每天饭后或傍晚,家长可陪孩子进行散步、慢跑、跳绳、打羽毛球等运动,每次20~30分钟即可。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因熬夜、久坐导致的精神萎靡,还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缓解开学焦虑。
“轻量”学习提前适应:避免开学前突击补作业,可每天安排30~60分钟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整理上学期的课本、笔记,或预习新学期的简单内容(如语文的生字词、数学的基础公式),也可通过阅读课外书、练字等方式,让大脑逐渐从“休闲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减少开学后对学习的陌生感。
饮食与心理 双管齐下,减轻“开学负担”
饮食清淡,调理肠胃:假期孩子多摄入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容易导致肠胃负担加重、食欲下降。开学前这几天,家长可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做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绿叶蔬菜,搭配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少给孩子吃油炸食品、零食和含糖饮料,帮助肠胃“减负”,让孩子开学后能保持良好的体力状态。
亲子沟通缓解焦虑:家长要避免用“开学就要收心了”“再玩就跟不上学习了”等话语给孩子施压,可通过聊天了解孩子的顾虑——比如是否担心新老师、新同学,或是害怕新学期的学习难度。针对孩子的担忧,家长可耐心解答,比如“新老师很温柔,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咱们提前预习了简单内容,开学后肯定能跟上”,也可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学期的小目标(如“每周读完1本课外书”“学会1首新古诗”),让孩子对开学充满期待。
李自恒强调,“收心”不是让孩子立刻进入高强度学习状态,而是通过温和、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家长的耐心陪伴和积极引导至关重要,只要全家一起行动,孩子就能以饱满的精神、轻松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记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