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汛”为令 “汛”速行动 示范区山区镇全力应对强降雨
关注济源网微信
济源网讯(记者 侯琪琳)7月7日夜,济源大部出现阵雨、雷阵雨、局部大暴雨天气,最大降水站点为下冶镇下冶村160.5mm、黄龙庙121mm。
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示范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先后启动暴雨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红色山洪灾害预警,迅速响应、周密部署,强化指挥调度,落实落细防汛救灾各项措施,全力织密防汛“安全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面对本轮强降水天气,下冶镇提前部署,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入村入户入企入景区等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对需转移群众逐户逐人进行排查,做到应转尽转。通过镇村干部群、村组干部群、手机短信提醒、农村大喇叭等多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指南,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次生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入汛期以来,下冶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实行镇、村、组“三级包保”责任制,建立重点区域包保责任台账,明确转移避险五个“关键环节”,落实“123”“321”防汛工作机制和“四个一律”“三查”等转移避险工作要求及措施,进一步压实防汛责任。加强救援队伍建设,镇级防汛救援队伍1个50人、村级防汛救援队伍38个380人、企业(金达铜业、中铝下冶矿、黄河三峡)防汛救援队伍3个64人做到满装满员在岗待命。储备防汛物资,修缮安置场所,先后储备应急物资20余种(救生衣100件、雨衣200件、胶靴300双、应急灯80盏、防水油布50包、编织袋3000条、救生绳80根等),备齐铁锹、铜锣、报警器、防水强光手电等防汛应急物资;对集中设立的镇、村38个安置点进行修缮维护,储备防汛生活物资,确保转移避险安置点水、电、床、餐、厕、卫齐全。
针对本轮降雨过程,邵原镇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分析研判降水情况及防汛形势,对各村防汛应急物资和安置点进行集中检查,遍访辖区涉及住人的地质灾害点,对群众进行避险安置宣传,做好群众转移等安全避险工作。今年以来,邵原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时刻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切实抓好每个阶段、盯紧每个环节、做实每项工作,坚决做到人人担责、层层履责、事事尽责,确保平安度汛。实施“五级包保”责任制,明确50个行政村每户紧急避险场所和转移路径,确保汛期群众转移平稳有序。强化应急处置,科学编制防汛预案,督促各村重新修订完善“一张纸”应急预案,盘点充实应急物资,按照“五有”标准明确转移安置点,建立10人以上的应急队伍。按照一库一预案、一河一预案的要求,对鳌背山水库、崔家庄水库、东阳河、道西河、煤窑河、七沟河等水库河流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按照调度计划运行。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开展河道及排水沟清淤工作,确保行洪安全。做好物资预征预储,积极打造“应急+武装”的双库综合后勤保障体系,共储备无人机、大型应急照明系统、卫星电话、钢锹、铁镐、安全帽、充电宝、救生衣、应急灯、行军床、发电机等各类防汛器材3000余件,实现双库互通互联。
“及时发送信息,及时提醒滞留人员,及时提醒人员外出,及时了解雨情、汛情……”7月7日,王屋镇召开防汛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对防汛工作再强调、再部署。要求坚持防汛工作“金标准”,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做到“十及时”,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今年以来,王屋镇修订完善镇级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紧急避险安置预案,指导村级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防汛紧急避险安置“一张纸”预案,制定防汛避险明白卡,并全部上墙公示,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强化监测预报预警,通过微信、电话、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隐患排查,强化监测预报预警,盯紧切坡建房户、临坡临崖、地质灾害点及漫水桥、桥涵、淤积坝等重要区域,强化巡查防守,密切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塌方、山洪等次生灾害,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安全度汛。认真落实“叫应机制”制定“一户一策”的避险转移方案,确保遇紧急情况时“有通知、有应答、能转移”。优化应急队伍,积极开展应急演练,补充完善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全面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