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故乡的老房

2025-03-20 10:0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太行之阳有任庄。

  老家任庄村坐落在南太行山脚下。村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一泓清泉昼夜流淌,承载着儿时美好的记忆。村前是引沁济蟒总干渠(简称“沁河渠”),南太行旅游公路横贯东西,从空中俯瞰,美如仙境。后来,因矿区采煤造成地壳塌陷,2015年初春,整个村庄搬迁到克井镇马寺街任庄新村。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但是那片故土和故土上的老房,却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印象中,老房的墙是由土、石头和茅草砌成,用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的确有种破破烂烂的感觉,甚至可以用“陋室”来形容。但是,正是这座普普通通、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老房,成为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

  老房,凝聚了人气。它既能足不出户单靠“喊话”就能传递信息,也能出门转个弯、走几步路来到街坊邻居家坐下来,说几句话、拉个家常,交流起来特别方便。

  听父亲那一辈人讲,以前受条件限制,家里没有电话,一些急切又简短的交谈就采用隔墙喊话的方式。“小婶,我和你家毛蛋上山砍柴啦!”“队里的拖拉机到了,要搭着进城的抓紧啦!”……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不必担心惊动他人,也不必显得拘泥,老房就像一个个传声筒,传递着最朴实、最真情的话语。那此起彼伏高亢的喊声,在最短时间里就能隔着老房把简短明了又紧急的信息传递出去,为村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宁静的太行山增添了几分热闹。

  特别是到了谁家办喜事的时候,老房是最热闹的。主家等亲朋好友一一入席,会站在台阶上用眼睛一桌子一桌子地快速“扫描”,看哪儿还没坐满、哪家还缺了人,然后,便一边催促着派人上门去请,一边快速跑到门口紧蹙着眉、面带微笑大声吆喝:“三叔,赶紧来!就等着你开席呢!咋恁肉嘞(肉,方言,磨蹭的意思)!”

  几声吆喝过后,空荡荡的桌子四周立马挤满了人。实在挤不下了,有的孩子直接坐在大人的腿上,有的干脆将两三张椅子并在一起,这样一来,还能多挤几个。尤其到了寒冷的冬天,大家相互挤一挤,不仅热闹,还暖和。

  时代在前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家的土房被拆迁,乡亲们统一搬进了新村,每逢家里摆宴席,桌子、人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曾经的老房,再也看不到宾朋满座的热闹场面,听不到人声鼎沸的热闹,唯独剩下的是冷清的残垣和滋长的茅草。

  老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房前面有一条长年缓缓流淌的清渠,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人民自力更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修筑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听父辈讲,以前河水清澈见底,夏天,人们会在河里游泳嬉戏、捞鱼捉蟹;冬天,待河面上冻,胆大调皮的娃娃们会在厚厚的河面溜冰,享受“速度与激情”带来的乐趣。后来,不仅鱼虾蟹等水生动物逐渐消失匿迹,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死气沉沉的“黑河”,老房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每每经过此处,村民们都会哀叹惋惜:“唉,好好一条河如今却换了张‘包公脸’!”

  近年来,随着河道清淤治理工程的逐步推进,河水恢复了清澈的面貌。今年开春的一个中午,当我再次行走在小桥上,聆听着河水“哗啦啦”地流淌,静享春风拂面的惬意,望着远处历尽沧桑的百年老槐,不禁想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描写的那幅美好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老房,传递出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它的最后一个冬天,饱经沧桑的老房依然顽强地在风霜中挺立着、在雨雪中屹立着,就像母亲巨大又温暖的怀抱,顽强地呵护着里面的每一个人和一草一木。

  老房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着父亲。爷爷去世得早,父亲在14岁就开始自食其力。在父亲眼里,出人头地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于是,他从记事起,就一直为这个愿望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求学、劳动、当兵、从警……家庭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奋力拼搏。就这样,寒来暑往,老房的每个房间都刻下了他挑灯夜读的身影;每寸土地都洒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如今,父亲已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享受着孙子、孙女绕膝含饴的天伦之乐。老房和父亲的这种精神,成为我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也必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家乡的那方故土,我终于读懂了“落叶归根”的深意。虽然老房已经不在,但我对老房的那份情结仍在。它的影子也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它,不仅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灵魂的归宿、精神的传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走到哪里,老房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牵挂。(季加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