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深处,总有个地方承载着我最纯真的岁月与无尽的思念,那便是我的老家。它隐匿在豫西北 531 兵工厂(一分部)西南深山区,山谷清幽,宛如世外桃源。两座饱经岁月的土坯房,静静伫立,守着我的往昔回忆。
土坯房由泥土与麦秸夯筑,屋顶瓦片陈旧斑驳,木板门“吱呀”作响。屋内,泥土地面坚实,墙上褪色年画,仍能勾起曾经的温馨。
院子里,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撑起绿伞,阳光透过枝叶,光影斑驳。
那时,姐姐读初中,我上小学,弟弟妹妹年幼,母亲体弱多病,家庭重担全落在父亲肩上。父亲高大坚毅,田间劳作不辞辛劳,还为母亲治病四处借钱,农闲时靠木匠手艺补贴家用。他还是剧团出色的二胡演奏员,二胡声起,疲惫尽散。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童年的我常去家对面的山坡上放牛。山坡绿草如毯,我和小伙伴们骑在牛背上,哼着小曲,比赛谁的牛跑得快,欢笑声回荡在山间。有时,我躺在草地上望云畅想,累了摘野果分享,那是贫苦生活里的快乐。
母亲在我心中,贤惠、温柔、美丽又善解人意,我们更像挚友。放学后,我总兴奋地和她分享学校里的事。她则微笑着讲她的故事,我依偎着她,听得入迷。
小学时,生活清苦,却满是温情与挣扎。一个周六中午,我和好友去很远的油坊庄水库抓鱼,想卖鱼给母亲买药,无果。同学妈妈批评我们冒险,倒也夸我孝心。还有一次,我借来窗纱,去家附近的小河里捞鱼卖钱买药,还是落空。那时一心想挣钱给母亲看病,却一次次失败,无助感至今难忘。
母亲被病痛纠缠,卧床三年。那三年,家里如阴霾笼罩。父亲四处寻医,姐姐夜里流泪,白天仍坚强操持家务、照顾弟妹。妹妹五六岁,瘦得皮包骨,衣服补丁摞补丁,却懂事帮忙。弟弟三四岁,常挨饿也听话。
无数个夜晚,我们姊妹几个坐在家门口的石墩上,眼巴巴地望着村口,盼着父母归来。多希望母亲能好起来,一家人能和和美美。
清楚地记得1988 年农历四月初八,虽已入夏,家中却冷如冰窖。我回到家,见母亲咳嗽得喘不上气,脸色惨白。父亲让我去请医生。我疯了般跑向邻村的医疗所。山路崎岖,我摔了几跤也全然不顾。找到医生,我立即帮忙背起药箱就往回跑,心里祈祷母亲能挺住。
医生检查后,让我去找医术更高明的外公。我再次狂奔,到外公家气喘吁吁,带着哭腔说明情况,又背起外公的药箱往家冲。
一路上,我的心被痛苦和恐惧填满,双腿沉重,既想飞奔回家,又害怕面对结果。然而,那令人心碎的哭声传来,我发疯般冲进屋子。
母亲安静地躺在床上,姐姐跪在床边哭喊。妹妹瘫倒在地,爬到母亲身边,抱着姐姐的腿痛哭。弟弟被吓得浑身发抖,扑到床前,拉扯着母亲衣角哭叫:“妈妈,你醒醒,我听话,别睡了……”
整个房间被绝望笼罩,空气凝固,时间停滞。我踉跄着冲过去,抱紧母亲,声嘶力竭地呼喊,内心如被撕裂。那失去母爱的痛,成了心中永远的伤。那年,姐姐 19岁,我 14岁,妹妹 8岁,弟弟 6 岁。
多年过去了,无数个深夜,我都会梦到母亲。梦到她在灶台前忙碌,在灯下缝补、铺床,在晨曦中叮嘱我上学小心。母亲,我是如此想念您,想念您的一切!
母亲的离去,让我的世界陷入黑暗。那些年的艰难与贫穷, 刻在我的心底,对母亲的思念,如陈酿的酒,愈发浓烈。
如今,为了那份深深的怀念,为了留住温暖,我决定修缮老家那两座土屋。修缮它们,不仅是留住过去,更是让爱与思念延续,成为心中永远的慰藉。我要让它们重焕生机,仿佛父母从未离开,家的温馨与爱,永在。(王小东)
【我是愚公家乡人 我是文明实践行动者】2025年“济源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启动仪式暨移风易俗文艺展演示范集中活动圆满举行 3月4日上午9时,思礼镇涧北村文化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2025年“济源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启动仪式暨移风易俗文艺展演示范集中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2025-03-05
示范区打出助企服务“组合拳”,全面启动“济市优服”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5-03-05连日来,示范区相关部门紧抓春季病虫害防治,对症下药,扎实开展春季园林植物养护工作,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根治”的原则,全力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2025-03-053月4日,北海街道在花园社区文化广场成功举办AI科普·悦享书香文明实践集中活动。
2025-03-05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示范区积极开展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
2025-03-05